京都進々堂:面包與湯的好天氣

在日本著名推理小說家島田莊司的『進々堂,世界一周』中,御手洗潔的出現是在一個叫做「進々堂」的咖啡店里頭。小說中瘋狂補習功課的青年,這樣描述這位天才偵探的登場:

我為京都癡狂的理由還有一個。在京都大學邊上,有一間咖啡屋——「進々堂」,這里是京大的學生經常逗留談天的地方。在「進々堂」,我認識了一名京大的學生,和他聊天是一種享受。

這人每天大抵(午后)三點過后就會出現在店里,所以我便每天下午三點一過就趕去咖啡屋。那種感覺就像要去見補習班的老師。不,應該說比去見老師還要開心,是一種興高采烈的心情。

小說中提到的,正是坐落于日本著名學府京都大學北門的一家名叫「進々堂」的咖啡店。對于生活在這里的人們而言,進々堂不僅僅是買一塊噴香的面包那樣簡單,更是京都人引以為傲的一種生活方式:在西洋與東洋的對立中,獲得一種微妙的平衡。

進々堂本店


「英語是必不可少的」

明治十六年(一八八三),日本愛媛縣,一個名叫續木齊的男孩呱呱墜地。富裕的家庭出身,為他帶來了自由而安逸的童年生活。然而,伴隨著父親的意外辭世,續木齊不得不背井離鄉、遠赴一海之隔的岡山縣討生活。

鹿鳴館

當時的日本社會,正沉浸在明治維新后的歐化風潮之中。上至接待各國政要的鹿鳴館,下至販夫走卒,人們紛紛穿洋裝、吃洋食、說洋話。耳聞目睹種種現狀,十三歲的續木齊隱隱生出了一個念頭:

「これからの時代は英語が必要だ。」

「接下來的時代,英語是必不可少的。」

明治三十五年(一九〇二),續木齊只身一人來到東京,投身日本著名圣經學家內村鑒三門下。這個來自小鎮的青年,即將觸摸到了一個新時代的脈搏。


從天而降的面包房

為了維持東京生活的高昂費用,續木齊不得不來到位于新宿的一家名叫新宿中村屋的面包店打工。新宿中村屋是日本最早的西洋面包房之一,直到今天,仍然吸引著來自日本乃至世界各地的美食家們前來一飽口福。

在明治時期的日本人看來,面包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能夠有效增強國民體質。特別是加入了餡料的夾心面包,與煤氣燈等現代發明一起,被稱為是「文明開化的七大道具」。新宿中村屋的打工生涯,使得續木齊第一次有機會了解面包這種新奇的玩意兒。

新宿中村屋

同樣是在這里,續木齊結識了改變自己一生命運的友人,鹿田久次郎。與續木齊一樣,鹿田久次郎也是內村鑒三的弟子。兩位年輕人一見如故,常常一同砥礪學問、詩文酬唱。續木齊也因此結識了鹿田久次郎的妹妹花子,與她結為連理。

不久以后,鹿田久次郎為了實現經營面包店的理想返回故鄉京都。面包房的生意一天比一天紅火時,他的身體狀況卻一天比一天糟糕。無可奈何的鹿田久次郎,終于決定由自己的好友、同時也是妹夫的續木齊來繼承這一家業。他還將面包房取名叫作「進々堂」,意思是忘記身后的一切、埋頭向前。


在法國

二〇一四年的日劇『失戀巧克力職人』中,為了挽回愛人的男主角遠赴巴黎,學習面包與甜點技藝。今天的日本洋食料理人視法國為夢中圣地,而這一切都是從續木齊開始的。

『失戀巧克力職人』劇照

大正十三年(一九二四年),續木齊乘坐遠洋輪船,歷經兩個月的漫長旅程,終于抵達法國巴黎,成為了日本歷史上第一位面包留學生。他震驚于法國面包技藝的出色,這樣向妻子花子描述:

在這里,即使想吃一吃京都生產的又軟又難吃的面包,也是找不到的啊。面包果然是要烤得硬一些才好。面包這種東西的美妙,真是超過人的想象吶。

返回日本的續木齊,試圖在東方重現法國面包的原味。然而,由于天氣、原料種種因素的限制,試驗進展得十分艱難。為了測試面包的硬度,續木齊一次次將試驗品砸向工廠的水泥地,堆起來的廢品竟然有小山一樣高。

進々堂法式長棍
2016年圣誕節新品

續木齊的努力,終于打動了味蕾異常頑固的京都人。他們開始接受面包要硬一些才好吃的理念,在一次次的咀嚼中,慢慢體會續木齊所說的生活的幽微之處。「進々堂」的名號也與溫柔的面包香氣一起,成為京都人生活中最美好的記憶。


附錄:進々堂覓食地圖

進々堂在京都市內設有多家分店,對于行程匆忙的游客來說,京都站前的這家或許是最容易找到的。位于百貨商店高島屋內的分店,也是購物之余小憩的不錯選擇。

進々堂地圖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