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孔子說:一個君子吃飯不求吃得飽足,居住不求住的安穩,做事敏捷利落,說話謹慎小心,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學習,改正自己的錯誤,這樣,就可以說是好學了。
何謂君子,何謂小人,標準在哪里?孔子在這里提出了一個標準,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真的就這么簡單?那么選擇,食飽居安的人就是小人了嗎?
儒家怎么能這么苛刻,一定要讓人吃不飽住不好,才算是君子嗎?“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也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才能算得上是君子嗎?
顏回確實是君子,但是儒家的君子的標準,并不是窮困潦倒。子貢,非常有錢,是當時的世界首富,同樣可以稱得上是謙謙君子。那么這就很矛盾了,到底君子的標準是什么呢?
要理解食飽居安,首先要了解,儒家并不反對人民物質生活的富足。相反,儒家推行的仁政,是建立在物質的基本滿足的基礎上的。所以儒家并不反對,人民去追求物質的滿足,相反儒家還會告誡統治者,統治要想長治久安,一定要保證人民基礎生活的資料的富足。
同樣都是百姓,同樣都對飲食起居有基本的需求,但除此之外,君子更有精神世界的追求,他們,渴望知識,向往自由,雕琢自己真善美的品質。
至于小人,他們“求”飽,他們“求”安,他們把穿的好,吃得飽,干的少當做人生的終極目標。小人并不是說一個做了坑害他人的事的人就是小人,而是說這個人的格局比較小。多數情況下,我們把坑害了別人的人稱作小人,但論語中的小人,通常是指局氣小、見識短的人。這一類人,也比較容易做出,侵犯他人的事情。所以在論語中小人,和坑害別人的人有時是可以互通等視。
知道了小人和君子的區別,如何防止自己成為小人而讓自己變得更像一位君子呢?從此刻我們的辦法有兩個,一是“行”,二是“學”。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君子求學,不一定非要從課本上學習,向有經驗人也學習行動起來。終日坐而論道,也不如須臾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