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18, 2007
我一直好奇,究竟外國人是怎么看中國和中國文化?
我去過的地方,似乎倫敦的中國城最大,其他上了規模的有比利時的安特衛普和荷蘭的鹿特丹與阿姆斯特丹,阿姆斯特丹的中國城雖然不大,只有一條主街,但卻是我見到的唯一一處建有寺廟的中國城。剛來倫敦進到中國城是有陌生的感覺的,雖然這里有比其他地方更多的華人面孔,更多的紅顏色,掛著燈籠,到處是中國餐館,可就是怪怪的,跟進了戲園子似的。據說英國的媒體也在批判說倫敦中國城并沒有反映出一個真實的中國文化的形象,這話我同意,但英國人究竟又對真實的中國了解有多少呢?反過來說,中國人有沒有做一些努力去呈現一個更接近真實的中國城形象?或者說,其實目前的中國城也許就是在倫敦的最真實的中國城,因為被替換掉了背景的中國城異化成這樣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我來自德國的好友Anita在倫敦學攝影,我們的相識并非偶然,因為同住一幢公寓里。開始時我連她名字也記不住的,卻先是記住了這個人,誰都不會忽視她,她笑起來整幢樓都顫抖,爽朗而肆無忌憚。她笑聲的響亮尤其在STRUAN HOUSE,這個房東是修女的公寓樓里更被放大。而我是小心羞澀的中國人,尤其剛到倫敦,對身邊的一切都很沒有安全感。
后來漸漸知道Anita的身世,她母親出生在德國北部水邊的一個城市Bremen,父親卻是非洲尼日利亞黑人,母親18歲就嫁給了父親,隨父親一路顛頗到非洲,后又輾轉回到德國。Anita說她父親非常聰明,我見過她雙親的照片,她有一位看起來開明豁達的母親。今年26歲的Anita曾在美國讀書,在首飾設計公司實習過,在餐館打過工,喜歡畫畫,自己動手做過包包,她原本的專業是社會學,心里頭不太滿足,如今選擇了在倫敦就讀社會學與攝影結合的課程。這個女孩,遺傳了非洲人的熱烈和激情,德國人的理性與敏銳,和她相處,不由會常被她的激情感染,為她看事物不浮于表面深入探索本質而訝異。
一次吃早餐,我們聊到一些瑣事,我說中國有一句俗語“墻內開花墻外香”,她瞪大了眼睛,說這話很有意思,因為幾乎可以聞到花香了,又說道,德國有類似的話,叫“別人家院子里的草更綠”。當我又說“君子之交淡如水”時,她眼瞪得更大了,“Very good, very good.”表情若有所思,這令我反思自己的文化,很多時候中國人是從完整的情境,通過最普遍的自然之物去表達深刻的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