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興福寺,了解佛世界
樊登讀書會? 紀曉靜
10月13號清晨,我們一路呼吸著桂花的香味來到興福寺,這是我帶著兒子參加第六期走讀常熟的活動,也是我們樊登讀書會線下的第78次活動。 活動的主講老師依然是常熟理工學院的鄧根芹老師。
在興福寺門前的降龍古澗前,鄧老師給我們講了影壁上“華嚴本山”四字的出處;又講了“降龍古澗”的傳說及此澗中無尾螺螄的故事;讓我們認識經幢并了解其讀音,“幢”要讀作“床”。也了解到當天正是弘一大師的圓寂紀念日,選這個日子走讀興福寺,老師用心良苦。我們一眾三十多人,有大人有小孩有長者,最年長者有八十高齡,最小的孩子在媽媽手里抱著。大家把鄧老師圍成一個圈,認真且興趣盎然地聽他博古通今。這情形讓我想到《金剛經》里面的句子: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我們此刻狀態和他們有得一比,(當然了,我們不用持缽乞食)洗漱干凈,吃罷早點,收拾停當,一切就緒,準備洗耳恭聽!以下的文字請允許斗膽用上這四個字“如是我聞”!
進寺門第一個對著山門的大殿看到的就是對我們笑得見眉不見眼的彌勒,和他背對背立著的是持降魔杵的韋陀。相傳彌勒和韋陀各管一個寺廟,彌勒整天樂呵呵的,信眾都喜歡他,所以他寺廟香火旺盛,但他不擅于管理僧眾及寺院內部事務,老好人一個,所以寺院往往生計上也周轉不靈;而表情嚴肅的韋陀菩薩雖然香火不太旺盛,但他操持得法,管理有序,寺院內部運轉倒是井井有條。如來佛祖了解情況后,讓他倆合作一下,彌勒喜歡笑臉迎人,每天就面朝山門做迎賓,而精于管理韋陀就掌管內部事務。于是就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兩尊佛像的位置排列。
進入大雄寶殿,中間理所當然的供奉著釋迦牟尼佛,而佛的左右兩邊供奉著觀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這與一般寺廟不同,據說是當年大雄寶殿建造完畢,請了釋迦牟尼佛,佛像請小了,于是又請了觀音菩薩及地藏王菩薩。形成了現在我們見到的全國唯一的大雄寶殿的佛像組合。類似這種特殊情況也有,日本的禪林寺永觀堂有全世界唯一的回頭阿彌陀佛像。
出殿我們向里走,經過無漏泉,老師詢問大家“無漏”的意思。“漏”并不是漏水的意思,在佛教“漏”代表煩惱,“無漏”就是“沒有煩惱”的意思。
再向前走,我們又進入建筑規模更大的大雄寶殿,殿內中間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佛,左邊是一手持缽一手托藥丸的藥師佛,右邊是手托蓮花的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兩側依次是十八羅漢。從釋迦牟尼佛的兩側的帷幔向內看,看到佛前面兩個塑身相對小很多的尊者,左為摩訶迦葉,右為阿難,他倆分別是禪宗的第一和第二代傳人。對于阿難尊者我一直有一些淺淺的了解,他是佛弟子中數“多聞第一”的,整理了很多佛陀當年言教及身教。在佛陀還是喬達摩·悉達多太子時,阿難是他的堂弟,佛悟道后,他一路追隨佛陀左右。所以有了很多留傳至今的佛教經典。我前面盜用的“如是我聞”就是阿難尊者的版權,是《金剛經》的第一句話。老師引領大家認讀興福石,還真讀出“興、?!眱蓚€字呢。
興福寺是依山而建,所以越往里走建筑越高,余下的殿堂及佛像及其他建筑我不一一轉述給你們了。
在第三進往第四進的院子里,老師駐足,我們亦止步聆聽?!叭寮宜枷胗小畯纳迫缌?、仁者愛人……’道家思想代理人物老子有‘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佛教更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睂Ψ鸱ㄉ龑毭黠@有敬畏心的老師并沒有勸大家篤信佛教,而是告訴我們佛教傳入中國,與我們本土文化很快融合,佛教在勸人為善的很多觀上和儒家道家思想都是相通的!很多集大成者將儒釋道進行貫通,身上同時體現這三種品質。
關于“大慈大悲”,老師如是說:佛教的“悲”字,不是我們常人所用的“悲傷”、“悲哀”之意。佛家所說的“悲”,即“慈悲”的“悲”。愛一切人為大慈,憐憫一切受苦難的人為大悲。鳩摩羅什(他是世界著名思想家、佛學家、哲學家和翻譯家,是中國佛教八宗之祖。鳩摩羅什翻譯的《金剛經》譯文最美)名譯《大智度論》明確指出:“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倍蟪朔鸾趟岢摹盁o緣大慈,同體大悲”,則更強調了“慈”與“悲”的真實意義——對父母、子女、情人的愛是“有緣”之愛,是“愛”而不是“慈”;“無緣大慈”是普愛一切生命,包括與你“無緣”——表面看來與你沒有任何關系的眾生。同理,對旁人苦難的一般性同情也只是“憫”而不是“悲”,真正的“大悲心”是對眾生苦難的“同體”般的感受,即“感同身受”地把別人的痛苦當成自己的痛苦。臺灣當代著名的佛教慈善家證嚴法師說過一句名言:“普天之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普天之下沒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之下沒有我不原諒的人”。
在我們一路向里走的路上,不時的看到墻上掛著些佛經名言,字看不出來是什么體,都是藏鋒的,咋一看并不是特別漂亮,顯得很拙樸,也沒落款,鄧老師告訴大家這便是弘一大師的墨寶。我們東方就有“拙”的美學,做到這個“拙”并不容易,比“巧”更難,比“巧”更能打動人,它有一種很質樸的美感,巧就是表現,表現也是炫,而“拙”是不表現,當然只是不愿意炫技,如果想炫隨時隨地。所以說“拙”往往比“巧”更重要,不就有大巧若拙的說法嗎?我們知道弘一大師擅詩詞,通音律,在很多領域都是姣姣者!鄧老師告訴大家,人們熟悉的有節律地吟誦“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精通音樂的弘一法師創造性譜曲的,時鐘的“滴答滴答”聲,滴聲重些,答聲輕些。于是想到用于念六字佛者,“滴”聲念“南無”,“答”聲念“阿彌”,“滴”聲念“陀”,“答”聲念“佛”。于是有了現在每每聽到就讓人心生歡喜的美妙的佛音。很多習慣的事物我們并不深究,往往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
鄧老師帶著大家,竹徑通幽,再訪空心潭、白蓮池,最后來到三絕碑亭,想必大家都熟,就不一一記寫了。
接下來我給大家說個故事:大家都熟悉敦煌壁畫里面有很多描畫佛教的故事, 其中有一幅《尸毗王割肉救鴿圖》畫中故事出于天竺角城:曾經有一個王,名叫尸毗,精勤苦行,一日正在打座,一黑鷹追逐一只鴿子,鴿子躲入尸毗王腋下,渾身顫抖,求尸毗王救它,而老鷹求王還它,說道:‘國王救鴿子,而我卻不免餓死。’尸毗王想到救一害一,于理不合,于是取出利刀,自割大腿肉給老鷹,那鷹又說:“國王所割之肉,必須與鴿身等重。’尸毗王命取天平,鴿子與大腿肉各置一盤,但大腿肉割盡,鴿身那端還低。尸毗王繼續割胸、背、臂,俱已割完,仍不及鴿身之重,王于是俯身向天平趴去。于是大地震動,諸天作樂,天花亂墜(我特特用這個詞,因為這詞本身就是屬于佛教的褒義詞)芳香滿路。當然大家無需擔心,老鷹和鴿子都是上神幻化來考驗尸毗王的。故事就是要表達一個主題,眾生平等,哪怕你是一個國王在生命面前和一只鴿子無異,希望大家善待動物,不穿動物皮毛。在這里我并不號召大家吃全素,至于葷素飲食,營養學界一直有爭議。我只希望大家不浪費,珍惜每一口食物。眼下桂花正香,菊花正黃,螃蟹正肥。如果我們吃蟹,盡可能把它吃干凈,這樣對于一只蟹來說它的生命價值就得到充分的圓滿。而不是只吃蟹黃蟹膏,和兩個大鰲,而八個爪子就棄于桌上,讓它們情何以堪?《紅樓夢》開頭有故事:當年女媧補天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石頭,用到最后剩一塊,棄于青梗峰下,那石頭看到別的石頭都去補天,而只有自己沒能入選,于是自怨自艾,日夜悲號,慚愧自己無才……一塊石頭尚且如此,何況是蟹!
非常感恩,這次走讀學到的東西太多,知識面太廣,我得慢慢消化。很好奇第七期鄧老師會帶我們去哪里,會得到哪些知識,兒子同樣期待!
游學結束,我依舊帶娃去圖書館借好書回家,在常熟老街和海虞北路交叉口,看到停了一輛警車,警察正在測量,我告訴坐在后面的兒子,前面有車禍。往前近一點,我說幸好情況不嚴重,因為看到倒地的電瓶車沒有破損,汽車的車身也沒有什么異樣。再靠近一點,我愕然的發現汽車旁邊有一帽頂浸透鮮血的白棒球帽,我甚至感覺那血還留有傷者的體溫。傷員應該是剛剛被送去急救了,倒地的電瓶車上有美團的箱子,不難判斷傷者的職業。我馬上對身后的兒子說:“騎車的人是做美團外賣的,他頭部流血了,情況可能很危險,你現在可以雙手合十為他祈福嗎?他的父母在等他回家,甚至還有老婆孩子……”兒子聲音感性地在后面問我:“媽媽我可以祈求兩個愿嗎?一是讓他沒有生命危險,二是讓他趕快康復!”我點頭不語……
如果因緣和合,諸君讀到文末,就一起為那外賣的快遞小哥祈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