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有友人相薦,才能夠得以在這節奏匆忙的城市一睹一座古鎮清遠悠長的慢時光。這座古鎮,遠離了繁華大都市的喧囂,安安靜靜地隱藏在郊外的書香街巷中,恬靜得像一個穿著素服的姑娘,芳名朱家角。
朱家角位于上海青浦區,我的大學也坐落在這樣一個遠離城市喧囂的地方,遺憾的是讀了四年的大學也沒有去朱家角古鎮走走看看。看過七寶古鎮和一些類似的古鎮,見過如同一致的特色糕點,五花大綁的鹵豬蹄,吆喝聲中的北京糖葫蘆,以及琳瑯滿目的手工藝制作……也或許是先前對古鎮的普遍印象,所以并沒有帶著過高的期望前往。
驅車至街頭小巷,要深入古鎮還需步行一段,淺行了幾條巷子,路過了幾座橋,這一次,我覺得這個古鎮真不一樣了。朱家角,和她的名字一樣,有她的獨特的味道。
看過了如有雷同的“人造”古鎮之后,來到這里,只需踱步到長街沿河,你會驚呼在這座工業文明盛行的城市竟然藏匿了一座原汁原味,保存如此完好的明清古鎮,就仿佛閱人無數之后,突然出現一個清麗的女子,她的氣質和與眾不同讓你驀地眼前一亮,她既有江南水鄉的細膩溫婉,也有都市文明的雷厲風行,總之,這種發展至今累積的厚重感,會讓你每走一步都仿佛在和歷史對話。
朱家角歷史悠久,清嘉慶年間編纂的《珠里小志》,把珠里定為鎮名,俗稱角里。宋如林在《珠里小志》序中,曾有這樣描述:“今珠里為青溪一隅,煙火千家,北接昆山,南連谷水,其街衢綿亙,商販交通,水木清華,文儒輩出……過是里者,群羨讓耕讓畔之風猶古,而比戶弦歌不輟也,雖與高陽里,冠蓋里媲美可也”。從中可以領略到200年前的朱家角商業日盛,煙火千家,它依山傍水得天獨厚,在這里,文人騷客也層出不窮。
朱家角占地1.5平方公里,比周莊面積大三倍,游玩的自然就多,一路穿過幽長的小巷,來到河邊,恰巧遇見一著古裝的小姑娘在拍藝術照,衣袂飄飄,手執長笛,宛若仙子,再配上這古色古香的長街、風中輕舞的蒲柳,真是美人如畫。
沿河也是不乏商鋪的,吃喝玩樂應有盡有,有的店鋪名字很是特別,映得古鎮都可愛了一些。往河邊靠了靠,邂逅了一葉扁舟,掌船人定是經驗豐富的“老船長”,瘦長的蓬船清逸地穿過橋身,長長地槳在碧綠的河面上劃出了一道道美麗的弧線,船過之后,弧線消失,水面又歸于平靜了,“船在水上行,人在畫中游”,那個泛舟而去的背影,真是美極了。
站在河邊東張西望了一番,暼見對岸二樓有一家茶館,裝點得很有味道,倘若走得疲乏了,上去歇歇腳,望著小橋流水,一邊品茶一邊敘話應該是極好的。只不過我們沒有時間駐足太久,只得跟著友人繼續踏石板老街,探深巷幽弄。
據說名鎮朱家角最具古鎮特色的人文景觀,是一橋、一街、一寺、一廟、一廳、一館、二園、三灣、二十六弄。只因是淺行,此番過來也是臨時起意,所以全程算是走馬觀花,便就幾個拍照的景點描述一下。
閑庭信步間走到了大清郵局舊址門口,大清郵局前身為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開辦的大清郵局,光緒二十九年正式立為朱家角郵寄代辦分局。朱家角郵局是華東地區地區最早的郵政機構,是當時上海十三家主要郵站之一,也是華東地區保留下來的唯一大清郵局舊址。里面可以郵寄大清郵局紀念明信片,寄出的明信片加蓋大清郵政印章,很有歷史感。
然后跟著友人散步到了朱家角河源處,具體叫什么河我忘記了,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這里又讓我驚喜了一番,如果古鎮給人們的印象無外都是小橋流水人家,那么這條河你絕對想不到它竟是朱家角一景,剛走出人頭攢動的小巷,看到如此寬廣的河面,會有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再搭上岸邊休閑的座椅,心曠神怡…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沿河一家的西式甜點,兩個德國小哥操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在餐廳門口做著誘人的甜點,買的人很少,看熱鬧的人倒是挺多的,實在是經不住美食的誘惑,我終于走不動路了,要了一份。造型好看,意大利巧克力,味道還可以,還挺貴,總之,看起來比吃起來好吃。
全程以現代建筑為我們此行的終點,也就是我開頭說的現代化的融合,可以說是完美融合,看完水鄉的柔美,再過渡到現代化景點,兩種藝術的結合,既讓人一飽江南水鎮之風光,又讓人在一品現代藝術之精湛,可以說這座綜合性的古鎮一方面滿足了中老年游人之情懷,另一方面也滿足了年輕人獵奇的心理。總而言之,朱家角之韻味,值得細細品味。
“小道九回腸,依石賴成妝。匆行人自棄,尋味予舒狂。”此行匆忙,無心錯過許多應該去的地方,但也有心留住了一些回憶。數月,才終于補足了此行游記,與友人也已隔千里之遙。
而朱家角,今后若是還有機會,定是要再去一次的。
以下附上華麗麗的,讓人垂涎三尺的食物們…
甘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