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時處理,你就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承受更大的痛苦。積極面對,逃避是一點卵用都沒有,有的只會加上時間的利息。
2、人生是一個面對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能啟發我們的智慧,激發我們的勇氣;問題是我們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為解決問題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斷成熟。
live with trouble,不要指望問題會自動消失,不要指望過了今天,明天壓力就會消失,我們所有的走過的路的最終目的就是走向成熟。
3、所謂自律,是以積極而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積極主動面對痛苦,是最短的心智成熟的路勁
4、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快樂與痛苦都是會遇到的,貪圖暫時的安逸,是為了逃避必須面對的痛苦,可是逃,有怎么逃得了。
5、“我是個有價值的人”,有了這樣寶貴的認知,便構成了健全心理的基本前提,也是自律的根基
6、和那些缺乏耐心、想讓問題馬上解決的態度相比,另一種解決問題的態度更低級、也更具有破壞性,那就是希望問題自行消失。
7、直面問題會使人感覺痛苦。但問題通常不可能自行消失,若不解決,就會永遠存在,阻礙心智的成熟。推卸責任時,可能感覺舒服和痛快,但心智卻無法成熟,常常成為集體、社會的負擔。
8、要使心智成熟,就須在彼此沖突的需要、目標、責任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這就要求我們利用機遇,不斷自我調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則就是“放棄”。我想不管是誰,經過人生旅途的急轉彎,都必須放棄某些快樂,放棄屬于自己的一部分。回避放棄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永遠停在原地,不讓雙腳踏上旅途。
9.放棄某種心愛的事物,至少是自身熟悉的事物,肯定讓人痛苦,但適當放棄過去的自我,才能使心智成熟…人生各個階段,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危機,只有放棄過去過時的觀念和習慣,才能順利進入人生下一階段。
10、有一種最常見的對愛的誤解,就是將依賴性當成真正的愛。他們痛苦地說:“我不想再活下去了!我沒有了丈夫(妻子、男朋友、女朋友)或者還有什么樂趣?我是多么愛他(她)啊?”你描述的不是愛,而是過分的依賴感。確切的說,那是寄生心理。沒有別人就無法生存,意味著你是個寄生者,而對方是寄主。你們的關系和感情,沒有自由的成分。你們是因為需要而不是愛,才結合在一起的。真正的愛是自由的選擇。
11、只想獲取卻不愿付出,心智就會永遠停留在嬰兒期,這只會對人生構成限制和舒服,只會給人際關系造成破壞,而不會使情感走向完滿,也會使卷入其中的人跟著遭殃。
12、合理而健康的嗜好,是培養自尊自愛的必要手段。
13、真正的愛的本質之一,就是希望對方擁有獨立自主的人格。我們豢養寵物,只是希望它們永遠不要長大,乖乖地陪著我們。我們看中的,是寵物對我們的依賴性。
14、真正的愛,不是單純的給予,還包括適當的拒絕、及時的贊美、得體的批評、恰當的爭論、必要的鼓勵、溫柔的安慰、有效地敦促。
15、真正的愛,能夠使人發生改變,在本質上是一種自我擴充,而非純粹的自我犧牲。真正的愛,能使自我更為完善。愛,在某種意義上是自私的,最終追求的則是自我完善。
當然,自私與否,不是判定愛的標準,唯一的判斷標準時:愛——永遠追求心智的成熟,除此之外,都不是真正的愛。
16、真正的愛不是忘乎所以,而是深思熟慮,是奉獻全部身心的重大決定。把真正的愛與愛的感覺混為一談,只能是自欺欺人。
17、擴充自我界限,意味著擺脫惰性,直面內心的恐懼。這就是說,愛可以使我們勇氣倍增。所以,愛也是獲得勇氣的一種特殊的形式。
18、愛最重要的的體現形式,就是關注。我們愛某個人,一定會關注對方,進而幫助對方成長。我們必須把成見放到一邊,調整心理狀態,滿足對方的需要。我們對對方的關注,是出自自我意愿、摒棄惰性的行為。
19、成長的過程極為緩慢,除了大步跳躍以外,還包括進入未知天地的無數次小規模跨越。例如,八歲的孩子第一次獨自騎車到遙遠的郊區商店購物;十七八歲的孩子第一次與異性約會等。即使是心里最健康的孩子,他們初次步入成人世界,除了興奮和激動,想必也不乏遲疑而膽怯。他們不時想回到熟悉、安全的環境中,想做回當初那個凡事依賴別人的幼兒。成年人也會經歷類似的矛盾心理,年齡越大,越難以擺脫久已熟悉的事物…很多人從未有過大規模跳躍,也就無法實現真正意義的成長。
20、你這么多禮沒有必要。從你的表現看,就像是個缺乏自信、以為自己不受歡迎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