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社會性動物》
筆記:
人生活在在社會中,我們習慣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生活,也習慣著與他人協作。當然有時候我們也會想原理群體。不過總的來說,社會是我們人類走出叢林,進入文明時代的賴以生存的紐帶,也是秩序的制造者。
那么在這個或是紛繁錯亂的、或是錯落有致的、或是等級森嚴的社會里,有哪些東西在驅動著每一個個體,就像水流影響著魚兒的游動方向。
社會性的第一個特點就是:從眾,即隨大流。
而隨大流給我們帶來的影響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比如你小時候因為別人的一句表揚,可能就愛上了唱歌;也可能因為別人的一句嘲笑,就放棄了練習多年的繪畫;更可能因為女友的一封分手短信而一蹶不振、萬念俱灰;
在你沒有察覺的地方,這些從眾的心理按鈕已經打開,然后你就開始按照程序在運轉。
當然有人也會說,這些道理顯而易見,我們有必要去了解它們呢,費這么大勁研究社會心理學,究竟能給我帶來什么呢?也就是說,它有什么用?
本書列舉了兩個理由:
第一、人們經常對自己高估,常常做事后諸葛亮;
第二、有些事情看起來非常正確,但是仔細分析研究后會發現是錯的或者不完全對的;
通俗的說,就是我們不一定能很好的了解自己,很多時候只是想當然的認為了解自己及這個世界。
就好比你在鏡子中看到的你自己的樣子,于是你認為那就是你的樣子;你在腦海中投影出這個世界的樣子,于是你認為那就是真正的世界。
殊不知,更多時候,那只是一個鏡像世界罷了,也就是你只看到了你想看到的那一部分,而不是真實的,更不是全部。
那么回到第一個社會共性:從眾,也是隨大流。
一般我們認為這是沒有主見,盲從的表現;但是這種做法在原始社會是很有作用的,當有人蹦出來說“狼來了”,于是一個人開始跑,接著兩個人開始跑,盡管他們沒有看到所謂的狼,于是更多的人加入,那么這時你怎么辦,難道要往反方向跑不成,或者原地不動。這種情景,我們都會拔腿就跑,因為這是生存的本能。
所以從眾不是一個貶義詞,而是一種與他人合作、順從群體,并沒有什么太多的感情色彩。
反之,不從眾就是不合群、偏離。
這種心理會影響我們的決策和思考,即便你知道往東面走是對的,你也難免會跟著更多人選擇西面。甚至會出現如同美國挑戰號火箭空難的悲劇,在發射前航天局收到了危險的提醒,但是他們為什么鋌而走險,一方面因為之前幾次都成功了,另一方面是迫于輿論和政府的壓力,急于給世人一個好的表現。
這帶給我們的啟發是,做群體決策時我們應該關注的不是從眾,而是事實,甚至是更多不一樣的聲音。這種排他性的小眾群體的決策有時真的不可靠。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了解“從眾”是如何而來,作者列舉了6種關鍵的因素:
1、意見一致性,不同聲音vs一致同意
2、表態順序,正確的先說vs錯誤的先說
3、誰來承擔責任,個體vs群體
4、個體和文化,誰的影響力更大
5、施加壓力的群體,如專家、教授、學者、明星、朋友等都會導致從眾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