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社區商務活動方式的興起
第三節 擺脫困境的關鍵一環
1.控制成本主要驅動因素
2.“預測技術”難以控制存貨
3.依靠“時空轉換”控制存貨
4.確立“速度經濟”的原則
在原來的產銷關系體系中,無論商務活動方式是大量生產方式還是深度分銷方式,生產企業和商業企業都很容易陷入困境。這個困境是什么呢?對于生產企業來說,這種困境來自于大量生產方式或規模化外延擴張方式所帶來的無法掌控的存貨偏差,這種存貨偏差的壓力通過生產企業的營銷部門、銷售管理人員和銷售業務人員逐級傳遞到整個分銷網絡,分銷網絡會因壓力的沖擊而效率日益低下,從而讓生產企業的經營變得更加不確定。
怎么辦?
包老師認為,生產企業走出困境的關鍵,是必須首先控制成本的主要驅動因素——大量生產方式帶來的存貨偏差,從而逐漸走進消費者的生活方式,走進客戶價值鏈,走進需求鏈,換言之,逐漸從深度分銷方式轉向社區商務方式。
包老師將存貨類比為“人體上的贅肉”,既形象生動又貼切準確,讓我讀來忍俊不禁!正像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身材健美,沒有贅肉一樣,生產企業也同樣需要消除“贅肉”,即存貨。順便說一下,會計上是將“存貨”作為企業資產的一個部分的,而包老師所認知的“存貨”更強調了它快速貶值、吃掉利潤的一面。
控制存貨偏差,實質是對“交貨期量”的有效調節。所謂“交貨期量”,強調的是在一個指定的期間內,產品的數量不多不少,剛好滿足市場消費需要。這聽起來很接近“按需供應”,但真正的困難在于市場需求如何及時、準確地獲取?企業內部的生產供應能力如何與變化起伏的市場需求進行匹配?其中還不能忘記競爭對手的存在,競爭(特別是無序競爭)會讓市場需求變得難以掌控,難以有效滿足。
包老師說“預測技術”難以控制存貨,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人們相信,假如支撐現實狀態的結構性因素及其相互關系不變,未來的演變趨勢是可以預測的,所謂“未來是現實的一種自然延伸”。然而商業競爭的現實告訴我們:每個獨立的企業都是有著自由意志的市場競爭主體,都會基于自己的認知和判斷針對市場需求變化和競爭對手的意圖做出應對,這些不同的市場主體之間的競爭很難說是有序的,或者可以說往往是無序的(無序并不代表低效率),從而導致任何企業都很難精確預測到未來的市場趨勢和變化并予以有效響應。
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難以把握和有效響應,導致存貨偏差,成本居高不下,怎么辦?
包老師十分肯定地給出了他的論點:現如今,控制存貨及其偏差的唯一有效的方法是,將生產企業的經營范式(“生產-分銷-交換-消費”全過程)從規模經濟原則向速度經濟原則轉變,具體來說,就是要縮短產品的生產加工周期,提高響應市場需求的速度,通過生產與供應周期(時間)的縮短來減少存貨或供貨(空間)上的偏差幅度,也即“時空轉換”。
小結一下:
在理想的情況下,每家企業都知道自己的最終客戶是誰、他們對本企業的產品或服務的需求的質、價、量、時的現在和未來的明確要求,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就可以無限接近于“訂單式生產”、“按需生產”,最大限度減少原材料、設備、人員、資金等成本和費用浪費,以最集約高效的方式經營。但是,現實的市場環境一時還無法達到理想(別忘了還有眾多兇猛的競爭對手),所以企業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來預測并控制存貨偏差。事實證明,在現實的市場環境中,“預測技術”過于理想化,無法有效地預測市場需求的變化,只有依靠速度經濟的原則,通過縮短產品和服務的生產供應周期,來快速響應市場需求,從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存貨偏差,減少存貨,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