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項目多,大家特別忙,晚上團隊開例會的時候,就跟團隊討論到效率這個問題,眾說紛紜。有的說效率就是干的快,有的說效率就是干的多。
生活就是這樣,我們總是喜歡攝取新的信息,卻很少放點精力,注意力在這些高頻且熟悉的概念上面動腦子。
效率這詞,讓我想到了之前思考的一個句子:
當我們在談效率低時候,談的是什么?
是啊,到底是什么是呢?先看看百科上怎么說:
效率(efficiency)是指有用功率對驅動功率的比值,同時也引申出了多種含義。效率也分為很多種,比如機械效率(mechanical efficiency)、熱效率(thermal efficiency )等。效率與做功的快慢沒有直接關系。效率是指在給定投入和技術等條件下、最有效地使用資源以滿足設定的愿望和需要的評價方式。
用我個人的理解那就是:
效率:就是投入產出比。
投入產出比越高,就是越高效,相反就是低效。
一天下來,有的時候會感覺特別高效,有的時候會感覺寸步不前。這感覺就是投入產出比造成的,投入一天的時間,一個問題都沒有解決,你就會沮喪,投入一個小時,解決了三個問題,那這就是高效。
我們常說的高手,就是解決問題能力強,比別人解決問題更高效,用更短的時間解決同一個問題。而仔細觀察這些“高手”,就會發現他們一定是習得了強于我們在這方面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我們通常稱之為:
解決問題的高效模型。
模型是效率的根基。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總是習慣少動腦子多動手,碰到問題也不思考,不積極尋求更好路徑,而馬上觸發的行為就是趕緊用貧乏的認知去試試...
從而就會造成一天下來什么也沒有收獲,在一切無經驗的盲區中當然會出現沮喪情緒。
慣性模型和效率模型最大的差異是相同領域中事情與事情的關系,一個是事情之間無關系,一個是有強關系。
在慣性解決問題的模型中,每個事情彼此都是孤立存在的,之間沒有任何關聯性,一個事情來了,慣性的去做完,然后再繼續下一個事情,就這樣進入到慣性循環中。
而效率模型則不同,一個事情來了,就先考慮如何使用自己在該領域總結的解決問題模型,即便解決過程中出現問題,那就先優化模型,最終真正使得自己的模型可以更好的解決問題。等到下一個問題到來的時候,就可以繼續使用優化過后的模型了。這樣的好處就是隨著模型的刻意練習越多,模型越強,自己在該領域解決問題的效率越高,也就是投入產出比越高了。
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 也是全球化競爭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依托強大的專業信息資源,通過刻意練習,建立起一些屬于自己的效率模型,尤其是自己生活工作中的效率模型,例如碰到問題的求助模型,例如 客戶溝通模型等等。隨著我們在某個領域的高效模型建立,就一定會產生更好價值的交換,并嘗到其中的收益甜頭。
因此,當我們解決問題沒有效率的時候,我們是否想想是這個問題的難度太大,還是自己解決問題的模型有問題呢?
俯瞰自己,終其一生,真正能夠成就我們自己的應該就是我們習得了面對這個生存世界的認知效率模型吧。
今日思考,不求絕對,但求養成思考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