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們都聽過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的父親早逝,母親仉氏為了給年幼的孟子提供一個良好的讀書和成長環境,曾三次搬家,最后為孟子尋得有利的成長環境,也使得孟子成為繼孔子之后儒學大家。時隔千年,如今的父母也無不為了孩子未來,想盡各種辦法,參加補習班,耗費巨資購買學區房,辦理北京戶口等等,實則不亞于當年的孟母三遷。
當我們把目光轉到普通家庭,在經濟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很多家庭一般有兩種選擇,1、以身作則,和孩子一起學習提升,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像貓群的寶媽們;2、另一種,幻想孩子一夜成名或者突然中了五百萬,一下子擺脫現在的環境。這類父母經常邊刷《爸爸回來了》邊抱怨老天不公,邊看泡沫劇邊抱怨自己的孩子玩手機,不像隔壁鄰居家的韓梅梅,典型代表人物,小新媽、圖圖媽。
很多時候人想要得太多,做的太少。這樣做總是有充足的理由 “每天加班到半夜,再學習我可做不到”“我都這樣活了那么久,改不了希望我們家小花長大了別隨我”等等。這樣的話,也許每天都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甚至我們曾經不只一次的向上天祈禱,祈禱命運能突然得到改變,從此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
斯蒂芬柯維將會遇到的事情分為關切范圍和影響范圍,關切是我們在意的事情,而影響范圍是我們能夠改變的事情,只停留在關切范圍,只會在庸碌抱怨中度過余生,反正都是活一輩子,何不試試去改變呢?遙想當年孟母,不畏艱難險阻,誓為兒子尋一片成長樂土,正是把希望變成了行動,才成就了孟子的一生,新時代的青年們,難道我們還想繼續坐著等待死亡嗎?來吧,一起行動改變未來,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