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出品人的那一跪引起的輿論熱潮,或許我不會選擇去看這部電影,百鳥朝鳳給予的第一印象是一種尊貴的象征,當嗩吶與百鳥朝鳳兩個詞連結在一起的時候,就發生了嗩吶為誰而吹,因何而存在的這樣的一個故事。
沒看這部電影之前,只知道貫穿電影始終的是嗩吶這一種民間樂器(嗩吶最初是在公元3世紀的時候由波斯、阿拉伯一帶傳入中國),師傅,徒弟,嗩吶,傳承,這期間又將演繹一種什么樣的精神呢?
對于從小生活在鄉土之中的小伙伴們而言,看著這樣的一部電影會來得更為親切,因為電影的每一幕都能夠讓我們想起我們故鄉的每一寸黃土,以及那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的傳統習俗。
影片給人的感覺很樸實無華,鎮上的人也是非常淳樸,這種特別的味道不禁令人心馳神往,越是樸素平淡,越是感動人心。
故事發生在陜西黃土高坡上的無雙鎮,老一代匠人焦三靠著這一門手藝起家,嗩吶在那個鎮里是一個很榮耀的象征,于是乎,許多家庭讓自己的孩子來這邊學習吹嗩,影片主角游天鳴也不例外,然而前期的看似對他的不重視,其實是為了之后的成才埋下了伏筆。
吹嗩吶,不僅需要良好的口技,還需要一定的氣,氣沉丹田,呼呼呼呼。。。。。。
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也曾經吹過嗩吶,說真的,吹起來真的蠻累,不過真的挺好玩,當時我們小學鼓樂隊到縣城進行巡回表演,一路上吹吹打打,好不熱鬧,嘴,吹麻了,不斷地喘著氣,吹久了那還得了(差不多每吹幾分鐘就會停一會兒,有充足的時間可以換氣休息),于是,對于嗩吶本身有著一定的童年情結。而片中的嗩吶一曲有長有短,有四臺有八臺,更有那德高望重的百鳥朝鳳。
百鳥朝鳳 ,舊時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者眾望所歸。
隨著鄉村城鎮化的進展,越多越多人涌入城市去尋找一片新天地,而留在鄉村里的多數是老人和孩子,對于這些在多數人看來已經過時了的嗩吶,選擇拋棄還是繼續傳承下去?在骨感的現實面前,嗩吶匠一旦沒有活可接,便也失去了繼續生存下去的資本。游家班的人漸漸默契地“散伙”了,后來,焦三親自上門看這些“散伙”的徒弟,那一幕,我看到了那位徒弟面對現實無措的眼神,看到了那位土地母親面對眼前發生的無奈而黯然落淚的場面,看到了焦三面對現實悲憤難過的神情,更看到了理想和現實之間不可調和的天線在師徒之間搖晃得厲害。
游天鳴選擇了堅守這份理想,他說他曾經在師傅面前發過誓,無論如何總是要將它繼續傳承下去,正如無雙鎮可以沒有焦三,但是不能沒有嗩吶聲。當天鳴進城時看到三師兄因工作而斷掉的手指,以及在古城頭看到一個以吹嗩吶乞討衛生的人的時候,他的心里,或許在想:這個時代變了,嗩吶不是當初的嗩吶了。
然而,他依然可以是當初的天鳴,當他的父母親在讓他去選擇一份工作時,對于嗩吶的不離不棄令人為之黯然神傷。正如焦三在選擇天鳴作為接班人的時候和他說:只有將嗩吶吹到骨子里的人,才有可能繼續傳承嗩吶下去。
那么,焦三為何會選擇天鳴?天鳴在入師之前,因為父親倒地而流下的那一滴眼淚,那是一種善,天然的毫無修飾的善,正是焦三所想要找的接班人。如今物質充盈了,廉恥成為了稀缺物,鄉村原本的雞犬之聲相聞,鄉里街坊怡然自樂靠的是什么在維持呢?是人心深處千百年來的道德的積淀!
影片最后,游天鳴在師傅墳前吹起了《百鳥朝鳳》,隨著想象出來的焦三背影漸漸消失,這一曲挽歌也留下了無限的懸念,以嗩吶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將何去何從?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以嗩吶為代表的理想主義將何去何從?
本片的傳承意義不禁令人們想起了國家在倡導的匠人精神,在娛樂至上,消費主義抬頭的碎片化時代里,沉下心來去堅守那一份傳承許多年的文化血液難之又難,然而,中國這片土地上依然還有著許多民間匠人存在,只要我們愿意去挖掘,去發現,去呼吁,這一切,不會斷!
守望與執著,對傳統藝術逐漸消亡的神傷,嗩吶匠這個行業倒也不必用如此悲情的背影在回望,畢竟,誰都不愿意看到未來的土地上沒有一絲絲本土的光景,我們的鄉土情結早已深深融入我們的血液之中,總會有那么一股力量讓我們披荊斬棘,堅守住本該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