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如果你不稱呼“爸爸媽媽”而是稱呼“老王老李”那一定會被認為是沒有教養大不敬,可在我看來稱呼名字代表著父母與孩子的之間一種平等的關系。
我們的父母總喜歡把自己的地位抬的高高的,總是擺出父母的權威,總是覺得自己走過的路比孩子吃過的鹽還多。
明顯這是一種不尊重的態度,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試問這樣一種不平等,你怎么能讓孩子覺得平等?難怪大多數孩子其實都是屈從。
要想讓孩子跟你敞開心扉的說,作為父母必須真心實意的把孩子當成朋友的關系,與孩子平等相處,多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可與經常蹲下來,以第一視角觀察孩子們眼中的世界。
生活中因為和孩子巨大的身高差,帶來的誤會可真不少。
幾年前有個很經典的故事在網上很火。5歲的小女孩陪媽媽逛街,她總是想讓媽媽抱卻被拒絕,回去后小女孩畫了一幅畫。媽媽以為孩子會畫琳瑯滿目的商品,非常興奮,沒想到孩子畫的都是屁股大腿,無聊溢于言表。
你以為孩子看到的是風景
其實TA看到的是大腿和屁股
我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真是心有戚戚焉!
回想以前我帶小小常去公園的時候,他也總是要我抱。當時老人提醒我:
“孩子不能慣著,讓他自己走。”
我覺得這說得挺有道理的,所以就盡量避免抱他,讓他自己走,省得他形成”依賴心理“。
后來,有一次我鞋帶松了,蹲下來系鞋帶時,視線和孩子的持平,才發現,原來在人多的時候,往前看到的都是屁股大腿,往兩邊看只有兩排灌木叢,背后的花花草草什么都看不清。
他要我抱,只是想跟著大人欣賞風景啊,可是我們竟然誤會孩子在偷懶!
自此以后,逛公園時如果人多,我都盡量把他抱起來,或者讓他騎在我脖子上看得更遠一些:
我帶他到公園是來看風景的,不是來看屁股的!
這樣的誤會經常悄悄發生,幾乎不被大人察覺。
兒子1歲多的時候開始瘋狂對各種車著迷,為此我專門抱他去體驗真實的公交車。
面向窗外,我指給他看路邊各式各樣的人和物。
我講得很起勁,本以為他也會很興奮,沒想到他不但不專注,反而還很煩躁。
當時他還不會說話,但是嘴里咿咿呀呀的好像在反抗什么。
我不知道他想表達什么,搞得我也很煩躁。
后來我俯下身來,眼睛順著他的視線往外看,才發現,原來他的高度只能看到其他公交車車廂,和窗外高樓的上半截。
那些路邊的行人,那些低矮的建筑和筆直的道路,他壓根兒就看不到!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小小常,這么單調無聊的畫面,沒哭鬧就不錯了,還強求孩子專注?!
我以為他看到的——
實際上他看到的——
因為這類誤會,想想看,孩子在生活中會無端受到多少指責,可他們往往又不會為自己辯解,有苦說不出,偶爾反抗還被貼負面標簽。
可惜有那么多父母,自己都沒意識到正誤會著孩子!
偶爾蹲下來看看吧,那是孩子的、截然不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