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生涯咨詢中,提到很多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做職業定位?
事實上要做好職業定位,我們需要一些步驟,分析職業經歷,評估自身能力,探索職業興趣及挖掘職業價值觀等等。
這篇文章我將根據我的咨詢經驗給大家分享下:如何做好職業定位?
第一步:解剖自己
我們需要清晰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能力與職業價值觀。
職業興趣。可以使用霍蘭德測評工具進行分析,也可以通過回顧過往經歷,分析自己在做什么事情或處在什么樣的工作狀態下感覺最雞血、最愉快,從中我們可以發現自己的興趣點。
能力的分析。最常見的就是冰山模型,包含冰山之上的知識和技能,冰山之下的才干。知識即所學,技能即所用。這兩項是最顯而易見的。才干,則隱藏在冰山之下,有時候就連自己都不容易發覺。它是通過長期的知識與技能的運用、整合積累而成,一旦形成,將永久相隨,并可遷移。
那么對于隱藏較深的才干,我們如何分析?方法有一:成就事件。舉個簡單的栗子:
我的一個好朋友,很喜歡和朋友一起逛街,每每都能從逛街中獲得成就感,因為她很擅長搭配和挑選商品。不論是什么樣的朋友,她都能幫助挑到合適的東西,并說服對方愉快的買下。她很享受這個過程,稱自己“自帶銷售功能”,所到之處都不需要導購小姐了。
這個案例中可以看出我這個朋友的才干:敏銳觀察力、審美感、說服力。當我們對分析出來的才干不太確定時,我們可以嘗試多分析幾個成就事件,如果分析結果都指向那幾個才干,那么就可以確信無疑了。
再延伸到職業上,我們就可以思考什么職業是需要這樣的才干?銷售、市場、仰或是產品設計......
職業價值觀較興趣和能力來說要抽象些。在職業生涯生存期、發展期及自我實現期這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的價值觀可能會有所不同或有所側重。對于生存期的人來說,較偏重:經濟報酬、獨立性、成就感。對于發展期的人,就開始向聲望地位、社會交往及管理上面傾斜,到自我實現期,人們也許開始追求利他主義及新意了。
第二步:行業+企業+職業
行業、企業和職業之間的選擇就如同我們高考后糾結選擇城市、學校和專業一樣。有的人說選專業最重要,因為決定你可以做什么。有的人說選學校最重要,因為名氣大,地位高。有的人說選城市最重要,因為大城市機會多、眼界寬。對于這類爭論,至今無標準答案,其實也可以說答案應人而異,要看個人需求情況。
對于在職場定位上遇到問題的人,我們通常分為兩類:
第一類:剛畢業欲踏入職場的人。“迷茫”是他們面對定位問題的統一感受,不知道自己適合干什么、能干什么、喜歡干什么,對職場毫無概念。對于此類型人員,有一個通用型好辦法:選擇進入大公司。
可選擇從自己專業與能力匹配的崗位入手。進入大公司最大的好處就是平臺廣、機會多,只要努力肯學、善用資源,內部轉型也未嘗不可,我們可以不斷試錯和探索,去發現自己喜歡并且合適的職業。古典在《超級個體》中提到,職場人員發展可以有四個方向:
向上:垂直晉升
向內:專業精深
向左右:轉崗轉部門
向外:利用資源,發展副業
這些“方向”比起部門不全、崗位不專、管理較弱的小公司,大公司確實有很大的優勢。但是不管往那個方向走,最基礎、最關鍵的就是先做好眼下的工作。
第二類:遇瓶頸預轉型的人。這類人需要思考的是,無論你怎么轉,行業、企業、職業至少不要全部背離,否則很容易應驗“跳槽窮半年、轉行窮三年”這個說法。
畢竟,行業中我們積累了人脈、建立了圈子,掌握了大量內部信息,企業中我們適應了文化,建立了個人品牌,塑造了職業素養。職業上,我們學習了專業的知識,擁有了經驗,培養了能力。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產生的,對我們來說都是難得可貴的資源。所以我們當充分斟酌,最好做到“轉崗不轉行,轉行不轉崗,保留最強。”因為很多時候,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第三步:集中精力突破
在投資上,我們常常倡導的是“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在家中,父母也常提醒:“不要錯過身邊的機會,多去嘗試,總有一個會成功。”不可否認,這些觀點確實讓部分人獲得了成功,但我始終堅信:成功之路,從無捷徑。
所有來我們公司面試的人,我會比較重視他們的選擇和努力是否一致,因為只有當你明確目標,并為之付出所有努力時,你才能快速成長,踏實的走下去。
我常常在思考,是什么促使那些剛走出大學校園的應聘者,在面試官面前,自信的表示自己除了找工作之外,還在努力的嘗試考取公務員、研究生或是與應聘崗位毫無關聯的證書。是想證明自己很有本事、很有志向?還是想凸顯那份毫無道理的優越感?
不管想法具體是什么,都不會因此博得面試官的好感。在傳遞信息時,我們一定要考慮清楚結果導向是什么,沒有意義和結果的信息與事情,我們盡量避免。只有精力聚焦,成功的可能性才會變大,就像放大鏡聚光可以燒死螞蟻一樣。
之前在職業生涯課上老師曾說到,當下典型的焦慮性學習:買書、學英語、辦健身卡。這些很多人都做到了,然而并沒有什么卵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