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文字:
在《好好學習》這本書的序言中,成甲引用了一段關于富蘭克林傳記的材料:
富蘭克林要培養自己養成13個道德準則,采用了“集中精力一次實踐一項,待一種習慣養成之后,再實踐另一項”的方法。為了監督自己,他便每日自省,把道德要求和自己的行為做比較,持之以恒。 ——《美國之夢:富蘭克林自己的故事》
我的關注點:
看到這段文字之后,我想到的是:
富蘭克林確實是聰明的人。我今年才剛剛開始實行這個方法——一次只做一件事。
去年,我為自己寫下了5年發展規劃,十年發展規劃,還有各種自己想要實現的夢想。
但是,這些東西擱置了很久,除了閱讀,其他的都基本沒有完成。
我開始反思,是不是因為自己同時做的事情太多了呢?很多時候,每日早上起來的各種待辦事項太多了,我甚至剝奪了自己娛樂的時間,這樣做,長久以來,必然沒有后勁兒。
于是,今年,我刪減冗余,最后把目標調整為三個:
讀書
寫作
健身
這三點,前兩點一直在實行,能夠開始寫作,并持續到現在,這是之前的我,所萬萬沒有想到的事情。
從最初開始寫作,完成1萬字的興奮,到后來5萬字的小小成就感,以及10萬的巨大滿足,和20萬的趨于淡然,我在寫作這件事情上,花費的時間隨著我寫作速度的提高,反而有所減少,我的自信心也不再浮于表面的那點榮耀,而更愿意沉下來,靜下心去做事,做那些不能即可給予回報的事情。
所以,我想,富蘭克林真聰慧。我也要讀這本書,向他學習。
在接著往下讀的時候,我發現,一段短小的文字,成甲關注的卻是另一個點,而且挖掘的很深。
成甲的關注點:
成甲關注的是富蘭克林自省的習慣。
我一直困擾于學了新知識記不住,用不上。如果富蘭克林可以通過每天自省一個習慣來鍛煉自己,我是否也可以用這個方法來掌握學習到的新知識呢?
成甲在后文中,也多次提到了他的自省晨修的習慣。
有很多人也模仿這件事來做,可總是記了幾天之后就發現自己沒什么可寫的了。每日的事情,都沒有太大的差距,越記越覺得是流水賬。
這是因為大部分人,只模仿了“反思”的形,而沒有領悟其本質。
要想領悟《好好學習》最中心的概念——臨界知識,我們最應該先做的,就是學會反思。
學習臨界知識其實也就是用更合理的假設來替代我們過去相對不合理的假設,從而讓我們的決策質量更高。
學習臨界知識最方便的教材,就是我們每天的生活。
** 復盤我們每一天的生活,復盤每一天的決策都是在什么樣的假設下做出的,又產生了什么樣的結果。**
我們不僅僅要記錄每一天發生了什么,還要記錄追問問題的過程。這也是充分認識自己的一個過程,我們了解到自己真正的想法,從宏觀的角度來觀察行為背后的動機和結果,更有助于我們總結、改進、提高。
就像前幾日,看過的《小狗錢錢》,關于理財成功日記的作用,也是同出一轍。
如孔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p>
我們知道太多的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就是因為,不懂得自省的重要性。
一段文字,兩種解讀。
為什么在看到同樣一段文字的時候,關注點會如此不同?
我能想到的就是表面的意思,一次只做一件事,這樣有助于專注。
但我卻忽略了引起成甲重視的“反思”。
也可能是我頭腦中還是缺乏反思的概念,也可能是我之前反思的層面還處在表層。
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閱讀同樣一段文字,想到的東西卻千差萬別。如若一直如此,不知道自己又會錯過多少。
怎樣提高思考能力?
閱讀一段材料,由此及彼的聯想能力,讓人不僅僅囿于對材料表層的理解,更可能觸動深層的思考,甚至讓我們找到觸發理解和運用的臨界點。
這樣強大聯想能力的形成,需要大量的閱讀。一個人閱讀量如果有限的話,看問題的角度必然會多多少少帶有局限性。
除了閱讀,慢下來思考,也是關鍵。
如何慢下來呢?
在現在,一切都講求“速成”的時代,慢下來,看似是個笨方法,但笨方法自有笨方法的好處。
同樣是成甲的看法,關于慢下來,有兩點:
放慢速度,讓讀書事半功倍。
在讀書的時候,不追求速度,而是刻意放慢速度。
花時間去記錄讀書筆記,而且還會描述讀書后受啟發的內容,把相關經驗和自己以往的實踐結合起來。
在記錄和尋找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過程中,我常常會驚喜地發現一些過去不曾注意的規律,也發現很多能夠直接改進工作方法的方法。把慢功夫花在真問題上。
以慢為快,把80%的時間,花在20%真正重要的問題上。
把時間花在重要的基本概念、有啟發的觀點和自己沒想明白的問題上,都是非常值得的。
我的這篇文章,實際上,就是這兩點的運用。
《好好學習》這本書對我的啟發很多,如果我大概的寫一寫,幾千字的文章,也是不成問題的。
可是,要想真正領悟這本書中的精華,就應該慢下來,對關鍵的概念和知識點,進行細細地咀嚼,并且在反思的過程中,還要找到新舊知識的關聯,進而總結出適合自己的臨界知識。
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實踐。
道理我們都明白,行動起來才是最好的理解力。
接下來的日子,我會分篇章來寫下那些閱讀《好好學習》這本書時候的思考,期待你的閱讀。
更多同系列文章如下:
期待你的閱讀和關注。
文|升騰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