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文章是無用之事,讀書亦然。當然也可以用一個有說服力的古典中式答案:無用之用,方為大用。說完笑瞇瞇搖頭晃腦,但是有不識趣的硬要刨根問底,像拿起手術刀就要解剖,一是一,二是二,請把話說清楚,大概只能說腹有詩書氣自華了。
凡事有歸因人心里才會踏實吧,老子打牌輸是因為沒有穿紅內褲而且出門的時候先邁了左腳,剛剛站在一旁的倒霉孩子,唉,早把他轟走也許就不會輸那么多了。下次一定記得出門先邁右腳。大學怎么不好好讀多些書,如今我也不至于淪落到這田地,嗐,高中時候真不應該去上網,初中的老師真他媽不會教,真是一步錯步步錯。……有了歸因,世界井然有序。
我把困惑歸因于讀書太少,以為讀書多就能找到答案。近期草草翻了好幾本書,倒是印證了學海無涯,史記算是看了兩遍,每次都花了近兩個月,可是能算看了兩遍嗎?漢武帝列傳行文里面有多少褒貶能看出來嗎?孔子和齊桓公時代相差多少?三家分晉與田陳篡齊兩者有聯系嗎?全答不上,只不過想讀小說一樣看故事罷了。看過兩遍的故事尚且記不得,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看過,余華的活著看過,金庸的神雕俠侶看過,賽珍珠的大地看過,莫言的檀香刑看過,亂七八糟好些,此時一個畫面都記不起,想來真是詫異,任你絞盡腦汁,一個畫面都出不來,能算看過嗎?還不如看一場電影省功夫。
文學作品本來就是消遣的,倒也罷了,偏學術的也看過一些,看佛洛依德、榮格、阿德勒的時候,覺得每個人都有些精神缺陷,有心事的人都像是童年遭受過陰影,等我把看過的幾個心理學名詞忘光之后,有病的人也少了。弗洛伊德說力比多是一種能量,這種能量唯一的作用是在女生面前吹牛逼。但是吹牛逼的不止我一個,每個人都可以拿來用,人表現出來的行為只是冰山一角,潛意識是一座巨大的冰山。——這種理論像味精一樣,多少放一點,味道鮮美。
人文學科就是這樣,不拘什么理論,好用的就可以拿來發展。心理學可以演化成消費心理學、社會心理學、魔鬼心理學、犯罪心理學。倒沒聽說過社會數學和犯罪物理學的分化。當我翻開俄國學者《佛教邏輯》以為能像解九連環一樣揭開佛經精巧的語言背后的規律時,中觀、唯識、因明,密密麻麻的名詞先堵住前路,要登堂入室,先學一套黑話。
天王蓋地虎,
寶塔鎮河妖,
么哈么哈,
正晌午說話
誰也沒有家,
臉怎么黃了,
防冷涂的蠟
會用專業名詞,算是入了門,作為一個閑散的知識愛好者,又愛得廣泛,大概也只能止步于入門了。說來可笑,本來學一套專業名詞是為了登堂入室,入了門又不往前走了,那套名詞最終只能唬一唬門外漢了,行家大概是不屑一顧的。
當年為了和自己的胃病打持久戰,拿了一本中醫學概論通讀了一遍,至今五年過去了,五臟對應的五色、五官、方位仍然記得,表里營衛、望聞問切,略知一二。而當時對著不同的癥狀,似乎都和自己的像。處處有用結果一無是處。還是瞎耗費兩個月時間。
若不是梁文道老師,我可能還沉浸在“讀書可以解惑”的困境里。梁讀書那么下功夫,自幼看書,讀書為樂,讀書為業,聽了梁許多讀書節目之后才幡然醒悟——首先吸收新的觀點并不一定是讀書,有時候看到一個場景、聽到一句話,認識一個詞匯都可以拓寬思維的邊界,看到“文章救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這一句話就足夠了,自己再做些小引申,想想辛亥革命前中國民智未開,西方的基礎科學知識需要有人引進,所以做些科普文章很大的魔力。現在再做就是個“民科”了,若是埋頭苦干讀個一百萬字的專著后才認定,“對,寫文章確實沒什么用”,那只能罵一句“鉆牛角尖的呆子”了。讀書思考就像是寫詩拿著字典找韻腳,是費力不討好的活,眼前的事,就在眼前解決,又何必引經據典,相信不屬于自己的經驗呢;另外,梁介紹讀書不是自己喜歡什么就推薦,不,他是帶著觀點和價值的,作家已經把梁想帶給社會的觀點寫下來了,“太陽下沒有新鮮事”,那我又何必再寫一次呢?推薦已有的不就得了嗎?——是的,有點孔子述而不作的意思,孔子沒有觀點,但編詩經、寫春秋中已經體現了自己的觀點態度。而且我們看得到,這是個無私的,以自己的影響力為別人做橋梁,百年后被推薦的作家被人傳頌,而橋梁,可能僅僅是橋梁,被人遺忘了。
所以讀書有沒用?私以為有病治病,沒錢賺錢,然后才是,閑來無事愛讀書,腹有詩書氣自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