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時候,語文老師給我們講過一篇課文,叫做《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這篇文章講的是一名記者來到奧斯維辛集中營參觀,雖然如今的奧斯維辛已經(jīng)沒有什么新聞可以報(bào)道,可是他卻有一種一定要寫點(diǎn)兒什么的使命感,以慰藉在這里死去的400萬亡魂。|
當(dāng)時在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就感到內(nèi)心一陣疼痛。如今,終于有機(jī)會來到波蘭旅行,那就一定要去這座沒有新聞的集中營看一看。
奧斯維辛集中營離克拉科夫不遠(yuǎn),在城里可以很方便地預(yù)定到來這里參觀的門票。整個展區(qū)就是將以前的集中營進(jìn)行了改造,然后簡單粗暴地陳列著各種不同的展品。
除了當(dāng)時的一些照片之外,第一次讓人感到震撼的,大概是遇難者的個人物品的陳列區(qū)。
在奧斯維辛,總共有400萬人遇難。人們將遇難者生前的個人用品收集起來,放在各個展廳里,靜靜的陳列在那里。任何一家博物館,都不會就那么「隨便」的放一些無名無姓的人的皮包鞋子作為展品,然而在奧斯維辛,這些就是對那段歷史最觸目驚心的展示。
這些集中營的遇難者生前用過的義肢、水壺、罐頭等等,就那么安靜的陳列在那里??粗@些銹跡斑斑的物品,你幾乎可以想象到幾十年前的奧斯維辛是何種光景。上萬無辜的猶太人被關(guān)押在這里,每天過著毫無希望的日子。他們也許有人在盼望盟軍能夠早日解救他們于苦海,但更多的人卻沒有等到那一天的到來。
今天,在奧斯維辛,并沒有可供報(bào)道的新聞。記者只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來源于一種不安的心情:在訪問這里之后,如果不說些什么或?qū)懶┦裁淳碗x開,那就對不起在這里遇難的人們。
正如《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的作者所說,每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來到這里,都會感到如坐針氈。看到那些冰冷的鐵絲網(wǎng)和欄桿,還有廢棄的豬籠和牢房,沒有人敢大聲喧嘩,就連咳嗽兩下都會擔(dān)心打擾了這里的肅穆,破壞了原本該有的凝重。
在奧斯維辛的另一座展廳中,走廊的墻壁上掛著關(guān)押在這里的猶太人的畫像。畫像底部寫著每個人的名字、國籍和生卒年份,試圖用這樣的方式讓來這里參觀的人記住這段骯臟的歷史,和無辜死去的人們??墒窃诒姸喈嬒裰?,有很大一部分的畫像上根本無從找到死者的名字或者生日之類的信息,只有一行冷冰冰的「NO DATA」在他們的照片之下。在這場人類的災(zāi)難中,也許還有更多的人,連一張照片都未曾留下。他們在歷史的車輪的重碾之下完全消失,連一絲痕跡都無處可尋。
現(xiàn)如今的奧斯維辛,依然芳草如茵,槐楊矗立。如果不走進(jìn)這些牢房,你會以為這里只是一個普通的街區(qū)。可是無論外面的草地多么鮮艷欲滴,在我記憶中的奧斯維辛永遠(yuǎn)是黑白色的。那段可怕的歷史似乎變成了去色的筆刷,把我在奧斯維辛的整段記憶變成了灰白。那里沒有快樂,也沒有芬芳和色彩。
走出奧斯維辛之后,可以去另一個集中營——比克瑙集中營再游覽一番。在那里,你會看到更加觸目驚心的展廳。
我最喜歡的一部電影《美麗人生》,便是在講集中營里的一個關(guān)于父愛的溫情故事?,F(xiàn)如今,我親眼看到了電影中的牢房和毒氣室,還有那些令人膽顫的實(shí)驗(yàn)室,便對電影中男主的愛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仰。
在比克瑙,你可以看到納粹的毒氣室。二戰(zhàn)期間,毒氣室是猶太人聽之色變的恐怖所在。納粹士兵會和猶太人說「去洗澡」,然后將手無縛雞之力的猶太孩童送進(jìn)毒氣室,看著他們被毒死。而在毒氣室外的那些牢房中,孩子們的父母對此束手無策。他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孩子去送死。
走到這里,我才明白為什么要說,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這個地方充滿了罪惡和暴虐,已經(jīng)無法再發(fā)生任何新鮮事了。奧斯維辛,這片土地,已經(jīng)被這段歷史腐蝕。400萬無辜人的鮮血,把這里變成了一個不毛之地。這里不會有希望,不會有理想。如果不是把這里進(jìn)行改建,變成了一片讓人銘記歷史的博物館,那么奧斯維辛將成為一片死寂的焦土。這里不會發(fā)生任何新聞,因?yàn)樾侣勚粫l(fā)生于尚在努力生活的人身上。承載了太多苦難的奧斯維辛,已經(jīng)無法再承受這些了。
走出奧斯維辛之后,心情久久無法平復(fù)。我出生在一個和平年代,很難理解戰(zhàn)亂時期的人們是如何生存的。我們總希望生活變得越來越好,可是在追求幸福的路上卻又因?yàn)橐恍┬∈露鴮ι顟驯г箲?。工作上的不如意,生活上的小坎坷,和那個時代的人們面對的苦難相比,真的是太不值一提了。
想想那些終日生活在炮火之下的人們,即使在那樣的條件之下,也依然從未放棄對生活的美好追求,就讓人肅然起敬。
有機(jī)會的話,請去奧斯維辛看一看。那里沒有什么新聞,但卻絕對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