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關于“快樂讀書吧”公益講座的第三晚上,也是最后一晚,講課老師是被譽為全國小學語文十大青年名師的朱煜老師,他講座的題目是《“快樂讀書吧”推進課分享課如何做》。
在這里,他首先指出小學整本書閱讀的目標是激發閱讀興趣、培養閱讀能力、發展閱讀趣味、錘煉閱讀意志。對每一個目標,朱煜老師都做了分析解讀。在這里,他反復強調要激發學生閱讀整本書的興趣,堅決杜絕把整本書閱讀像上一篇課文那樣條分縷析。這一點我一直很贊同,學生讀書不打擾,讓他們做自主讀書的主人。而對于培養學生閱讀能力這一目標上,聽聽朱老師的講解,我覺得我做的最差,因為我不知道如何去引導。我平時就是盡量給足學生閱讀時間,根本不做什么引導。
那么到底如何進行整本書閱讀的引導呢?朱煜老師說現在整本書閱讀的主流主要是把課分成三個類型——
導讀(猜測情節、瀏覽目錄、薦讀章節、同伴介紹);
閱讀(自由默讀、全班齊讀、指名范讀、小組互讀……);
交流(班級讀書會、小組分享……)。
而朱煜老師認為還可以有第四個類型——延伸(社會實踐、寫作表演、書籍影片拓展)。
對于導讀課如何進行,朱老師提出了三個策略:激趣為要、閱讀為本、收放有度。整本書的導讀課我們學校做過,大體流程是知道的。但朱老師說的“千萬不可只導不讀”讓我很是警醒。是的,我們的導讀課為了讓聽課的老師有看頭,很容易上成一大節課,然后讓學生課下去讀。而不為聽課而上的導讀課則幾乎沒有。是的,誰說導讀課就不能上十分鐘或者十五分鐘,其余的時間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讀呢?我們讀書中吸引人的幾頁或者幾個片段,極其他們想讀的欲望后立即把時間讓給他們去讀,不是也很好嗎?導讀課并非只有一種形式。
整本書閱讀的推進課怎么上呢?朱煜老師也提出了三個策略:激勵為先、樹立榜樣、關注全體。就是說學生讀書過程中,老師要關注學生不同情況,對讀書認真的要樹成大家的榜樣,可以指他來讀,讓興趣不大的再拿起書來讀。
分享課的設計策略則是形式多樣、取舍有道、碰撞觸發。到底該如何進行,朱老師以《尼爾斯騎鵝旅行記》和《寶葫蘆的秘密》為例做了具體講解。通過他的這番講解,我也明白了我們平時讓學生讀書后做的閱讀筆記為什么收獲不大。因為我們設計的作業沒有針對任何一本書,太籠統了。我們覺得學生應該會,其實范圍太大,選擇太自由了,學生也就不知道該干什么了。如果我們針對不同的書做指向更具體的閱讀單,或許學生就找到做讀書筆記的出口了。
朱煜老師說不要把讀書做得非常復雜。他說可以每月讀一本書。先拿到書時做一個簡單的導讀;然后在學生閱讀時做觀察,可以讓讀得好的做分享;讀完時老師可以參與,大家做一個交流;設計閱讀單;月末開一個班級讀書會(以閱讀單為參照)。
聽了朱煜老師這講座,我想我以后對于“整本書的閱讀”,大體上知道該怎么辦了。真是感謝朱煜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