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放假的第一天,我就迫不及待、馬不停蹄地趕往遠在大約550公里外的家鄉。
01
? ?回來第一天是臘月二十七,全家人進行徹底的打掃除。正所謂“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 ? ?每逢春節來臨,我們家鄉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在我們家,我負責清洗各種器具,媽媽負責拆洗被褥窗簾,妹妹負責刮掉前一年貼的春聯,弟弟負責掃地拖地。全家人都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 氛。
02
? ?臘月二十八、二十九,我們家鄉每家每戶都做糍粑。糍粑,用糯米碾成粉末和成面團制作而成,分為葉子糍和油糍。
? ? 葉子糍,顧名思義是用竹葉包的,里面放有餡料的像個拳頭般大的面團。葉子糍又分為甜的和咸的。甜的葉子糍人們喜歡用紅糖、芝麻和花生粉末攪合成陷,味道香甜可口;咸的葉子糍里面放鹽、花生粉末和豬肉,吃起來香噴噴的。用竹葉包起來的糍粑便于食用與存放。
? ? 油糍,因制作時用花生油油炸而成得名。油糍的制作先是把面團分成像雞蛋一樣的圓面團,然后用搟面杖把圓面團搟成直徑約10厘米、厚約3毫米的圓面皮,再用油糍專用夾夾成比一般餃子大一倍的油糍,最后用花生油炸熟,其味細膩香甜,久吃不膩。
03
? ? 年三十是我們最忙的一天。首先是貼春聯,貼春聯用的是生粉現熬的漿糊。爸爸爬木梯,弟弟在下面看著是否對齊。每年都能把滿滿一大碗的漿糊用完,把家里貼得滿滿當當、喜氣洋洋的。
? ? 與此同時,我和媽媽也在廚房忙碌著,準備著年夜飯。做水豆腐釀、油豆腐釀和蒜釀……光是做這些釀就花去了我們大半天的時間。
? ?不知不覺到了下午兩三點、當一切都準備得差不多了,全家人就紛紛去洗澡,換上新衣裳。為什么這么早就要洗澡呢?在我們家鄉有這樣一個習俗,祭神前必須先把自己的身體洗得白白凈凈,據說這是對神祖的尊敬。祭神是我們家鄉過年時的一項重要傳統習俗。從祭灶神、貼門神到祭財神,主要目的都是為了祈求新的一年生活幸福美滿、富足安康。
04
? 終于到吃年夜飯的時候了。每年能吃到爸爸親手做的糖醋魚是我最開心的事情,他做的糖醋魚酸甜可口,百吃不膩。盡管在外工作的我,時常按照老爸的方法做糖醋魚,但怎么做也做不出爸爸做的味道。也許這就是家的味道吧。
? ? 飯后一家人坐在一起邊嗑瓜子邊看春晚,也很溫馨愜意;一家人分享集五福搶得的支付寶紅包金額,雖然紅包金額少得可憐,但也其樂融融,在此感謝馬云為我們增添了不少過年氛圍。
? ?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我們一家人興沖沖地跑到樓頂,放煙花,看煙花。望著一束束耀眼的光線飛上天空炸開,金色的、銀色的、紅色的、綠色的、藍色的,星星般的花朵向四周飛去,似一朵朵閃光的菊花,光彩奪目,我們激動得跳起來歡呼吶喊:“新年好!”
05
? 小時候大年初一,既不用調鬧鐘也不用大人叫,我都會早早地爬起來,興高采烈地穿好新衣服,屁顛屁顛地去給長輩們拜年,要壓歲錢。現如今已經工作的我,過年也不能睡懶覺,因為也會有小孩像小時候的我一樣向我拜年。紅包無論多少,圖的是小孩子開心與吉利。
? ? 大年初一的中午,我們家鄉還舉行拔河比賽和籃球比賽等體育活動。無論多大年紀,做什么工作,大家都爭先恐后地為自己組效力。通過體育活動,人們不但鍛煉了身體,感情也得到了升華。
06
? ? 正月十五元宵節,我們家鄉更加熱鬧非凡。為了慶祝節日,祈求吉祥、富貴、平安,祈望神龍庇佑,人們便舞香龍和撐燈籠。香龍,以稻草捆扎成龍身,龍身扎滿的祭神用精香,龍頭用電燈泡當眼睛。燈籠,以竹篾編成骨架,用五顏六色的宣紙做燈身,里面再點上一根蠟燭,這樣一盞手制的燈籠便大功告成了。光是與家人一起制作燈籠就平添了許多樂趣,更不用說撐燈籠舞香龍了。
? ? 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家鄉便鑼聲四起與舞龍的吆喝聲匯成一片,人聲鼎沸,鑼鼓喧天。香龍在夜色中瞬間演變成了火龍,在一陣陣鞭炮聲中穿街走巷,舞進家鄉的每家每戶,蜿蜒騰躍,翻江倒海,氣勢磅礴,場面壯觀。
? 香龍舞到哪,哪兒就有燈籠。燈籠形狀各異,五彩繽紛。撐燈籠者大都是小孩子和老人,為舞香龍者照亮前方的路。路上燈火輝煌,游人如織,觀者如潮。平時習慣早睡的我,當晚也會撐著燈籠奉陪到底,唯恐錯過什么。
? ?我們家鄉就是這么熱熱鬧鬧、喜氣洋洋地過新年的。你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