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觀看了李竹平老師四上第五單元《麻雀》的錄像課后,讓我首要深受啟發:目標明確,教學效果扎實,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學評一體化。在新課標頒布以后,對教學評價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可能錯誤地以為,一張自己理解起來都很費勁的評價量表,就可以代表教師對教學活動設計了評價,體現了教學評一體化。我想與活動相之對應評價量表,應該首先讓學生能夠讀懂,在評價過程中,才能發揮導向作用。
李老師的課,從單元篇章頁上的導語和語文要素說起,進過同學們的交流自己以前寫過的記憶深刻的事,喚起學生的已知,然后確定本課的學習目標,就是要把事情寫清楚。圍繞核心目標,教師然學生走進文本,通過梳理情節,學生整體感知,找出本文中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在追問為什么要寫清楚重要內容時,當學生找到起因時,教師讓學生辨析“發現”和“攻擊”的區別,讓學生在思辨中明白起因一定是發生矛盾沖突的,才能稱之為起因。在說到事情的經過時,當學生找到體現出愛的沖動和英勇時,教師出示屠格涅夫關于本文的原文,知道詩歌是充滿詩意的,重點是表達情感,文中的老麻雀可能是父愛,也是母愛。在學生分享了這種感受后,教師通過師范讀,學生聽,再學生讀的方式,體會動作、聲音、姿態的表現能體現人物的情感,這是重要內容。那為什么要寫獵狗的進攻和退縮呢?學生體會到這是襯托和對比出老麻雀對孩子的出自天性的愛和保護欲望。最后一步,教師給出表格,寫清楚自己要寫的事情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在指導過程中,教師讓學生明白事情要與表達的情感高度匹配。在課的結束,教師又回應目標,進行了總結。這也許就是,教學評一體化的深刻體現吧!
整堂課,感覺是實施在在真實的課堂,有課堂真實問題的發生,有細致的指導,讓學生知道什么叫做事情的起因,對情感的表達起作用的重要內容是什么,什么是基本內容,什么是重要內容,有層次和梯度。一課一得,我想這樣長此以往,學生對不斷積累豐富的學習經驗,這就是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
大師的課,就是不留痕跡的達標,讓學生學有所獲的學習歷程和成長過程。真正的、真實的課堂,學什么,評什么,這也許就是所謂的“教學評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