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在法律上已經(jīng)被界定為成人,但是其實對于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的大學生來說,18,只是一個數(shù)字而已,只是比往常的生日多了一個成年的口號,第二天醒來,一切如常。
然后,就這么帶著孩子心性走到畢業(yè),在被推向社會的那一刻,頓時驚醒了,是大人了,再不能任性妄為了。于是開始無數(shù)次地心理暗示,"我長大了,要獨立了,要堅強了。"
然而,稚嫩的心理狀態(tài)和肩膀,如何承受得住從天而降的巨大壓力,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畢業(yè)季總是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極端事件。即使順利畢業(yè),也必然會四面碰壁經(jīng)受苦難。因為雖然思想上有了要獨立的想法,但根深蒂固的依賴思想總是能打敗要經(jīng)受痛苦的獨立磨煉,所以大多數(shù)人就選擇待在當下的舒適區(qū),走一步看一步,萬不得已了再改變吧。用溫水煮青蛙來形容再不為過。
劍還沒練好,出門已是江湖。這是多少畢業(yè)生的心聲,也是多少人滿含血淚的感慨。就如同我當年選擇考研,排在第一位的因素不是提升學力,而是逃避就業(yè)。
大概有四五成的人同我一樣,更多是向現(xiàn)實低頭,而非毫無顧忌地追逐自己的學術理想,或者是純粹的個人精神和素養(yǎng)的更高境界。有著較高精神自由不考慮現(xiàn)實而生活的人畢竟是少數(shù)人,大多數(shù)人仍然是未能免俗。所以都盡量選擇讓自己感到舒適的地方待著。
而大學是這么個安逸的地方,有父母朋友老師在身邊,不管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的訴求基本能得到滿足,喜怒哀樂都有他們與自己一起分享和承擔,尤其是在遭受所有苦難委屈的時候,永遠有人給你安慰幫你收拾殘局,你只需享受大學的美好就好,后顧之憂少之又少。
然而,一進入社會完全不同了,就是獨自一人上路了。沒人有義務對你好對你寬容,你有難時不會每次都有人幫你,你做錯事時不會每次都被原諒,你壓力巨大時沒人能感同身受,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難以承受的壓力,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獨立去面對。
所以,有人將現(xiàn)在的大學生稱為"巨嬰"。年紀長了,心智卻還是孩子,對父母甚至是身邊的人都有很強的依賴性,認為大家都有義務為他們服務,還把別人的幫助看作理所當然,甚至會歪曲事物的本質。例如“我生病了,你作為班長陪我去醫(yī)院難道不是應該的嗎?”“我鑰匙被鎖在柜子里了,你作為宿管阿姨怎么可以不提供工具?”“老師你的上下班時間正好我上課啊,下了課來找你你又不在,我能怎么辦?”“我掏錢來上學,學校就是為我服務的,憑什么管束我?”
都說教育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位一體,但是眾所周知,我國目前孩子的成長教育功能大部分是壓在學校身上,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嚴重不足,因而就造成了原來以教育和培養(yǎng)人才為宗旨的學校,被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是服務者和責任的承擔者。有人認為自己出了錢就該享受服務,卻沒有認識到上大學并不是來買文憑的,它不是一場買賣。它讓學生們學習知識,提高個人素質,增強個人能力,旨在培養(yǎng)一個可以在社會里立足的人,發(fā)揮的是橋梁的作用。但有些人就是不愿意去接受教育,因為以自己為中心慣了,身邊的事物都圍著自己轉,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會有人替自己出頭,無所畏懼啊。可是一旦走出自我的中心,舒適區(qū)就會被毀滅,自己就會跌入痛苦的邊緣。
時間不會為任何人停留,任何人也不能拒絕長大,所以,即使你不想離開舒適區(qū)往前走,時間也會推著你往前走,不管你愿不愿意,不管你如何逃避,總有一天你會一個人前行,終有一天你會與社會面對面。你是想被他迎面一擊,還是笑臉相迎?這都取決于你大學這幾年的準備和積淀。機會總是青睞于有準備的人。如果沒有準備,措手不及、猝不及防、遍體鱗傷就是常態(tài)。但人往往都不善于從自身尋找原因,而是歸咎于外因。我們都知道,內(nèi)因才是根本。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不可能走回頭路,所以在什么年紀就做什么事情,成年了就別再像個孩子,別在該努力的年紀選擇安逸,別在該獨立行走的時候選擇依賴他人,別在該奮斗的時候選擇無所事事。人生是自己的,靠自己最靠譜。要想精彩,還得靠自己。
所以,作為大學生的你,先學會獨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