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贊成羅素先生的一句話:“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大多數的參差多態都是敏于思索的人創造起來的。——摘自《沉默的大多數》。
原來我并不理解所謂的“參差多態”是一種什么狀態,直到慢慢發現了自己,原來不過是一塊肉而已。我的思想不被認可,言論發表受限制,尊嚴也經常受到嚴重的鄙視和踐踏。而我自己的標簽,不過是某某單位職工,這樣就“總結”了一個人的完全意義。
王小波在書中開頭,就想得很清楚,這輩子過一個怎樣的人生就算成功: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
這讓我也認清楚了自己總是“不服”的原因:就是想不通其中的關聯與邏輯,自己的身體就拒不執行,而“上峰”是不負責與“肉塊”解釋清楚其中的原委和邏輯,我這榆木疙瘩腦袋就犯渾了。
從學校走出了以后,我偶然過了一些與別人不一樣的生活,這讓我竟然在波瀾不驚的生活中有了一絲幸福和興奮的情緒,同樣弄不明白自己這種反應的原因,后來就單純追求“與眾不同”,卻不能每次都如愿。現在才明白,原來我的身體里安放了一個有趣而不安的靈魂:它需要精神食糧的滋養,需要明白一些道理,需要和有趣的人交流,需要用書寫表達自己的感受,需要去不同的地方,認識不同的人生。
我同樣也開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我今天也把自己的態度放在這里,這對于擅長“沉默”來面對自己心結的我,有了劃時代的意義。
“最大的痛苦莫過于總有人想要用種種理由消滅幸福所需要的參差多態。這些人想要這樣做,最重要的理由是道德;說得更確切寫是出于功利方面的考慮。”——摘自《沉默的大多數》。
馬丁布伯在《我與你》的書中也曾說過,世界的本體不是宇宙萬物之“你”,也不是“我”,而是“我”和“你”之間,是關系。當我將你視為我達成目標的工具或對象時,你在我這就淪為了“它”,這是就構建了“我與它”的關系;當我放下我的所有預判和期待,帶著我的全部本真和你的本真相遇時,這是就構建了“我與你”的關系。
“我與你”的關系是瞬間,我們只能偶爾進入到這種關系中,不過一旦進入了“我與你”的關系,那一瞥,就像是永恒,再看這個世界,一個人會變得很不同。
所以,參差多態就是這種完全接納和包容的本真,如果我們一旦明白了參差多態的有趣,就特別介意和警醒“出于功利方面的考慮”的抹殺。
曾經讀過王小波的小說,今天讀到雜文才真正明白小說中很多寓意。好的文字真的是用時間和親身的體會才能感受到的。
多年以后,想到王小波,腦中還是浮現出一幅畫面:小波裸著身體,躺在驕陽正盛的夏日午后放牛的草地上,嘴里叼著一根狗尾巴草,心中想著:在我的黃金時代,我會永遠生猛下去,什么也錘不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