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傳統的點心鋪每月都會推出符合時令的糕點。暖春有櫻花染成粉色的櫻餅;炎夏有風鈴形狀的彩色羊羹;涼秋有葡萄陷的雪媚娘;寒冬有小豬模樣的亥子餅。這些漂亮的甜點都有同一個名字——“和菓子”。
“和菓子”意為“日本的甜點”,中文寫作“和果子”?!昂汀敝复毡??!扒懽印币辉~指代甜點。
日本最初的點心要追溯到日本的上古時期。繩紋時代(公元前1萬2千年至公元前200年)的日本處于新石器時代,物資十分匱乏,只有天然的水果和植物的果實可以作為飯余的點心,它們是日本最原始的甜點。進入繩紋時代后期,日本人學會了粉碎蒸煮等谷物加工技術,開始制作人工甜品。日本最初人工制作的甜點是“餅”,一種類似年糕的點心。之后,他們又發明了“団子”,即面丸子。這兩樣甜點被譽為和果子的祖先。直到現在,和果子中依然有大量的餅類和団子類食物。
直到奈良時代中期,日本國內沒有砂糖,人們只能從發芽的米麥中提取麥芽糖作為甜味劑。這種制糖法被稱作“飴”,麥芽糖被稱作“水飴”。爾后,日本人發現把爬山虎等葡萄科植物的藤蔓用水煮,可以熬制出有甜味的糖漿。這些糖漿被稱作“甘葛”。對于缺乏糖的日本來說,“甘葛”是非常好的甜味劑,一直都是皇室的貢品,只有少數貴族可以享用。這段時間,和果子的發展緩慢。
公元630年~894年,日本派出遣唐使向中國學習。日本留學生歸國后不僅給日本帶回來了中國優秀的文化和知識,還一并帶回了唐代精美的食物。當時最易于保存的食物是唐代的干果糕點,它們很快在日本貴族中流行,被稱作“唐果子”。唐果子花樣繁多,味道甜美,震驚了奈良時代的日本貴族。要知道當時日本的甜點不是“餅”(年糕),就是“団子”(丸子)。他們不曾想到僅僅用米、麥、豆類就可以做出精美的點心。貴族們對唐果子愛不釋手,紛紛要求匠人們仿做,做好的果子一般用來供奉神明。受到唐果子的影響,日本本邦的甜點工藝了很大的提升,擺脫了原始落后的狀態,走上了精造的道路。
鎌倉時代初期,臨濟宗的初祖榮西禪師將茶道從南宋帶回日本,日本茶道盛行一時。茶道席間需要佐配點心,一般是用各種肉類熬制成的羹,一共有48種,稱作“48羹”。由于禪宗的僧人不能食用肉類,他們便用麥、豆類、葛粉等物熬制成羹狀物代替肉,制作成“羊羹”。經過不斷改良,特別是寒天的發現,羊羹慢慢地成為了和果子重要的組成部分。
室町時代末期,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來到日本。他們給日本帶來了本國的甜點,史稱“南蠻果子”。南蠻果子在日本的流行,使得蛋糕、面包等制作技法傳入日本,給和果子增添了新鮮的血液,拓展了和果子的領域,著名的金平糖、有平糖均是來源于南蠻果子。
進入到江戶時期,和果子的制作工藝有了巨大的發展。江戶時代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相對和平,這為和果子迅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京都的京果子和江戶(現東京)的上果子的相互競爭,促進了和果子工藝的進步。寒天的廣泛使用,使得羊羹的造型更加容易,“煉羊羹”在江戶時代盛行一時。砂糖也變得充裕,甜點在制作更加容易出新。在江戶時代這兩百年中,和果子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區別于中國和西式的甜點,新式的和果子層出不窮?,F在日本的傳統和果子都可以在江戶時期的書籍找到原型。
明治時期,西方近代的甜點傳入日本,被稱作“洋果子”。洋果子體系繁復,味道甜美,但他沒有像唐果子和南蠻果子融合到和果子中。此時的和果子已經形成了自己一套獨特的審美體系,和果子只是吸收洋果子的技藝。打發奶油、硬性發泡等技術廣泛運用在和果子的制作中。洋果子并沒有能像唐果子、南蠻果子直接參與構建到和果子的體系。直到現在,日本的和果子和洋果子依然各自行徑在不同的道路上,偶有交集。
由于日本屬于季風性氣候地區,四季分明,加之地域狹窄,各地的氣候相對一致,使得日本人有著“季節風物”的傳統。以前制作和果子只能依靠當季的食材。所以傳統和果子店鋪都會依據時節推出相應的和果子??v使現今日本的物產已經豐富了,和果子里卻季節風物傳統一直延續到今天。在日本的街頭,買一個小小的和果子,便馬上能在其方寸間感受到季節的氣息。
參考資料:
1、日本和果子協會 http://www.wagashi.or.jp/
2、京都茶寮 http://www.kyoto-saryo.jp/
3、綠壽庵清水 http://www.konpeito.co.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