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個做會計的朋友告訴我,她把原來的房子賣子,又借了一筆錢,換了市中心一套180的躍層。從買房子到裝修,整半年的時間每天都興致勃勃,不厭其煩地找裝修隊、看設計圖、買材料,一年后搬進新居,快活了沒兩天,整個人就又回到了原來對居住環境諸多不滿的狀態。她對我說:“你說我圖啥呀?沒搬家的時候興高采烈,住了大房子還不是覺得也就那樣!”
嘿嘿。
好像人們都愛這樣。前幾天有個曾賣給我房子的房產中介的店長拉我去看一個新開盤的樓盤,他雖然年輕,卻很能干,短短兩三年時間,他從一窮二白到名下擁有兩套房產,還開了一輛“四個圈”。我是服氣得不能再服氣了。但在去樓盤回來的路上,我們聊著天,他忽然說:“唉,買這車買后悔了!”我問為啥,他說:“沒啥意思,還背了不少的貸款。”
我想起我自己,以前非常喜歡畫畫,因為可以掙到稿費。我感到最幸福的時候就是每個月末收到雜志社寄來的匯款單的時候。那時候還在大學里住,所有的信函都要去收發室拿,每個月我覺得時間差不多了就開始往收發室跑。從跑收發室到拿到匯款單,再到去郵局取出匯款,這是我感覺最美的時候。然后,這幸福就消失了,直到下一次收到匯款單。同時我還有一個很奇怪的想法:難道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這生活也不怎么樣嘛!
你瞧,雖然人們都在講,“ 我一定要幸福”,但太多人不知道幸福為何物、怎么就能夠幸福了。以前我也不知道,但隨著個人體驗的推進,讀很多書,以及以咨詢師的名義和來訪者深度交談,我漸漸領悟到,原來幸福是一件說容易就很容易、說困難也很困難的事情。容易是說,它就像你吃飯喝水那樣簡單,只要你有正常的功能,餓了知道餓渴了知道渴,然后會吃會喝;困難是說,你沒有吃喝的能力,是個癡呆病人。
2
這世上大概有三類人不知道幸福是什么。
第一類是抱有“等我怎么怎么的時候就好了”這個想法的人。
還記得那個公益廣告嗎?“等你長大了媽媽就享福了,等你考上大學媽媽就享福了,等你結婚了媽媽就享福了”,其實用腳指頭想想就知道,這個媽媽從來沒有享過什么福,因為她把自己的幸福寄托于環境的改變上,如果外界的人和環境能變成她想要的樣子,她就認為自己是幸福的。可實際情況卻是,人的欲望是無限的,滿足了一個還有下一個等著你,所以你想要幸福就只有不停地追,這就會產生兩個結果,一個是永遠不滿足、永遠不幸福,另一個是假設欲望或目標到頭了,你不再有其他想法,這樣你就抑郁了。
所以說“幸福不是一種狀態”,不是“我開上奧迪我就快樂了,我住上別墅我就快樂了”,你擁有了奧迪你會覺得仍然不幸福,因為你想要瑪莎拉蒂,你住上了別墅卻恨不得再擁有一座莊園。
第二類不知道幸福是什么的人要屬“習得性無助”之人。
“習得性無助”這個詞對于有心理學常識的人來說大概聽得耳朵都起繭子了,它的意思就是說人們對于生活中哪怕很小的困難都無力去改變,只能任由自己在困難中淪陷。這樣的人無論如何也談不上幸福。一個“習”字特別關鍵,意思是“學習”,就是說他的無助、任由自己淪陷的做法是他在以往的生活經驗中學習來的。
我們通過學習識字可以讀書看報,通過學習文化知識可以考上大學,通過學習嘗試錯誤可以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學習逃避就可以讓自己永遠陷于困境。
再說第三類不知幸福為何物的人,即是“今宵有酒今宵醉”型的人們。
抱有這樣想法的人對自己的評價很低,因為他們不想未來、沒有目標;也不懂得延遲滿足的重要性,想要什么就要馬上得到;沒有長遠的打算,好像以后怎樣與他們無關;對于必須要做的事情則是能拖延就拖延。
比如收入少,那沒關系,反正我花得也不多;比如多年以來都待在同一個崗位上,那也沒關系,我淡泊名利;比如面對一些新鮮事物和奇思妙想,一般是不接受或無動于衷的,因為想太多沒用。他們看不到自己的內在價值,或者認為價值需要交換才能得來。所以他們只能一邊及時行樂,一邊覺得沒甚意思。
3
以上說了三類人群不懂得幸福是什么,那么,擁有什么樣想法或信念的人就可以得到幸福了呢?
既然幸福不是一種狀態,那它是什么?
它是一種能力。
能力又是什么?
能力包括很多種,比如我們說一個人擁有思考力、活動力、視力、聽力、想象力……然而還有一種力量叫做感知力,就是對人事物的感覺和對這種感覺的整合能力,感知力敏銳的人對于外界的刺激反應比常人要激烈。
幸福是對快樂、美好的感知力。誰的生活中也不缺乏快樂和美好(否則你不會活到現在),缺乏的是對此的感知。感知不到,幸福再多,也不覺得幸福。
這一點常常讓我覺得匪夷所思——周圍客觀的事物并沒有發生改變,但如果人對它的感覺發生變化的話,世界也就改變了。因為,世界是什么樣子,取決于你感受到的它是什么樣子。
比如有讀者告訴我說:“我的幸福都在過去,我只有在懷舊的時候才會覺得幸福。”那我覺得這個說法是不對的,如果懷舊才美好,那么現在這一刻哪去了?你懷念過去的某一刻,請問那一刻你真的快樂嗎?你懷念某次旅游,但當時是不是感到焦慮?你懷念學生時代,學生有升學的壓力,那時你的未來還不可知,你真的覺得幸福嗎?你懷念初戀,那個戀愛的過程中就沒有誠惶誠恐?假如現在都用來懷念從前,那么以后也會懷念現在,但現在真的很美好嗎?
如果沒有體會當下的能力,所有的懷舊都不是幸福,因為過去的每一刻都曾是當下。
4
感受都是當下的。就好像有句話說:“好了傷疤忘了疼。”傷疤證明你受過傷,受傷的當時你一定很疼,那個疼就是當下的感受,過了那個當下你還能體會到當時有多疼嗎?你只是記得當時很疼,卻忘了那種疼是什么感覺,除非再次體會而觸發。(此處請生過孩子的女性自行體會,無論剖腹產還是順產。)
幸福的感受也一樣是當下的。好比現在我正在寫這篇文,剛才我起身去客廳喝水,看見客廳的地板上一片狼藉,玩具、布料、粘土粒、玉米粒扔得到處都是,那是昨晚上小寶的杰作。以前大寶小的時候我看見這樣的場景會心生焦慮,甚至憤怒,因為我會想:“又要收拾半天,沒有一個人能幫我的忙,難道我生來就是打掃衛生的嗎?”呵呵。現在我看見的是亂糟糟,心里感到的卻是幸福,因為我換了心態,我會想小寶還小,她也只有在這樣的年紀才可以搞破壞,等她以后長大了上學了離家了,我想讓她需要我,她都可能不耐煩。至于房間很亂,有力氣就收拾,沒力氣就讓它亂著,又沒人拿我怎么樣!
所以,有幸福的能力就是可以體會當下的美好,雖然當下可能并不美好,只看你從哪個角度去理解。這又回到了那個觀點上來:世界的樣子就是你愿意看到它的樣子。
幸福不在過去,也同樣不在未來,因為未來的都是欲望。千萬不要有“等我怎么怎么樣了就好了”的想法,這個“等我怎么怎么樣了”就是欲望,假設欲望是有限的,當你實現最后一個欲望,你就很可能陷入抑郁中,因為再沒有目標了;但其實欲望是無限的,當你以欲望的實現做為幸福的基石,你得到的是焦慮卻不是幸福。
那是不是就應該沒有欲望呢?
人生來就是有欲望的,人也有滿足自己欲望的需求,但我們可以做到不為得不到的而痛苦。怎么做到呢?只要想想“得到了也不會幸福,因為還有下一個欲望”就好了。就是說我們可以為未來打拼,但也同樣能體會目前的快樂。
如果不能體會目前的快樂,那么時間流逝的就是空乏,人生歸于蒼白,蒼白怎么會幸福?
目前的快樂是什么呢?是那些注定會被時間帶走的東西,比如現在我們耳聰目明、容顏健在;我們的身體依然有力,比如我們依然保持著對未知事物的熱衷,以及思考力;比如我們的孩子雖然需要操心但都還在身邊,我們一家人都還好好地在一起……我們擁有的如此之多,還不足夠幸福嗎?
幸福沒增沒減,你會發現當你瞇著眼睛看、斜著眼睛看,和睜大眼睛看,世界的樣子已然發生了奇妙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