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在網上看一句話:“有一種冷,叫北方不懂南方的冷”,當時沒太在意。轉眼冬天的寒冷刺激了大腦的“荷爾蒙”,聯想到過往的經歷,思考著尋找它的原因。
人體通過體溫調節維持體溫相對穩定。 體溫調節的生理原理就是人體溫度感受器接受體內、外環境溫度的刺激,通過體溫調節中樞的活動,相應地引起內分泌腺、骨骼肌、皮膚血管和汗腺等組織器官活動的改變,從而調整機體的產熱和散熱過程,使體溫保持在相對恒定的水平。
“熱”和“冷”,是人體在不同情況下的感受。夏天的環境溫度偏高,身體散熱較慢時,我們就感到熱;冬天的環境溫度低,若人體熱量散失速度較快時,我們就感到冷。
決定人體熱量流失速度的主要環境因素除溫度外,還與環境其他因素如,氣流(風),空氣濕度等有密切關系。
人體散熱越快,夏天感覺越涼快,冬天感覺越冷。
當環境溫度與人體生理體溫差距過大時,人們感到不適,會借助其它非生理方式調整身體的散熱速度,如夏天的電扇加速人體散熱,冬天使用棉衣、棉被減少熱量流失,起到保暖效作用。
冬天,只要能做到減少人體熱量流失,身體自身產生的熱量足以保證我們身體暖和。
寒冷季節我們穿上棉衣,夜里蓋上棉被,通過隔絕外界涼空氣,減少身體熱量流失。另一方面,被子中棉花含有大量相對靜態不流動的空氣形成一個“保溫層”,阻止身體熱量散失。身體就暖和了。
再說濕度。簡單地說空氣濕度是單位容積空氣中含水分子的飽和度。空氣中水分子越多,濕度越大。水的熱傳導性比空氣大的多,空氣中的水分子含量高就更容易導致身體熱量散失,我們會感覺更加寒冷。就像同樣攝氏3度的鐵和木頭,用手摸上去,感覺鐵更冰手,就是因為鐵的熱傳導性比木頭高,觸摸時局部熱量流失快的原因。
因此同樣的氣溫下,濕冷的環境中,使人更覺寒冷,濕冷才是覺得是真的冷。所以冬天經常曬被子,保持棉被干燥,能有效提高保暖性能。
冬天,我國南方和北方的空氣不一樣,南方的濕度更大,同樣的溫度下,人體的熱量流失速度快,南方這樣的濕冷當然要比北方更冷。怪不得有些人自嘲說:我是北方一條狼,到了南方凍成狗。
這就是為什么“有一種冷,叫北方不懂南方的冷”。
還有一個常見因素能加速人體熱量流失——風。因空氣的快速流動,人體熱量的流失當然很快了,寒風呼嘯的時候要添加更保暖的衣服。
現在應該明白了吧。在冬天中,當你根據天氣預報增減衣服時,除了要注意氣溫的高低外,還要考慮空氣濕度和風速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