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又比較長
建議:逐字點讀
沒時間的先藏著
全文約為4000字 ?| ?建議閱讀時間12分鐘
01望子成龍的合理性
教育問題是人類歷史上永恒的課題。
人類要解決生存和發展的問題,首先就是要養育下一代,在這個過程中先至少保證它不夭折,再進一步,得讓他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或利用資源讓他站在更多人的肩膀上,如此方能不斷進步。
因此,如何能讓下一代更好,這是個一直在解決但永無止境的事,因為“好”的程度總是沒有上限的,直到“下一代”這個概念徹底消失為止。
望子成龍這個詞語,從我小的時候開始就一直在教育中被提及,到現在也一樣,它描述了親代在養育子代時,對子代成材的殷切期望。雖然教育方式一直在變,但這種期望卻是不變的,它符合人類延續和進化的本能思考模式。
不過,這種動機由于是純本能的,于是就不太具有高級情感的價值,因為每個人都是這樣,哪個親代不想自己的子代好呢?
就連那些“賣女兒”的,看上去跟女兒無甚感情,至少也希望女兒能讓有錢人相中吧,這也是一種“為女兒好”,甚至還能說出一番“我是為你的將來著想”這樣讓人臉紅的話來。因為按照博弈論里的觀點,女兒沒錢,那么無論她孝不孝順,我都沒錢;女兒有錢,她跟我一刀兩斷,我還是沒錢,但若是女兒有了錢,她還念著我點,我至少還能多少沾上點。這么一博弈,可不就使勁“為女兒好”了嘛。
普通父母就更不用說了,除了一些諸如“吹牛”和“投資”等明面上的需求以外,自然還是有感情的,這感情并不那么來源于血緣,而大多來源于多年的養育,因為養育就意味著巨大的沉沒成本,而我們對自己的付出當然是有深厚感情的。
所以,若是子代過得不好,多數親代就會在情感上感到不爽,怎么辦呢?幫忙。這種“幫忙”的內在邏輯是什么?是因為“我跟你是一體的,所以要幫你”嗎?不是,而是受自己的沉沒成本驅使,導致產生“你不好,我就會承受來自社會和自己內心的雙重壓力”的意識,為了讓自己踏實,所以要幫,它的內核在于讓自己更舒服。
因此,子代哪怕不回報親代時,很多親代也并不計較,因為子代自個兒過得好,已經替親代省去了一層來自社會和內心的大壓力,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不求你回報,你能顧好自己,我就已經謝天謝地了”,所以“顧好自己”也能算子代對親代的一種貢獻。
02“為你好”是一種意淫
我們從上面的剖析中看到了“望子成龍”的合理性和普遍必然性,那么既然是“望”,就會選擇“幫”。然而,受到親代本身的能力和眼界的限制,絕大多數親代,注意,是絕大多數,都不具有真正能幫助子代成龍的能力,因為優秀的親代跟優秀的子代一樣是稀缺的。
多數親代常常用錯誤的教育方式,將錯誤的價值觀直接灌輸到子代身上,導致他們離“優秀”越來越遠,所以我們才能看到有那么多的“為你好”,親代往往自覺在認知上高子代一等,因此親代就會從自己當前的眼光出發“為你好”。
為你好——本質只有一個,那就是希望你從更長遠的角度考慮問題。
因為短時的滿足是遵循生理反應或條件反射的,這個不需要教,不需要別人指導,冷了我就會穿衣服,餓了我就會吃,我就愛玩泥巴不喜歡念書。
但是親代由于身處年齡層次不同,他們對于小時候的印象已然不深,印象最深刻的是擔心自己會失業、昨天又被老板罵了、想去趟歐洲沒錢、健康出了點問題等等,于是,他們會尤其放大自己當下的感受,從而以自認為更長遠的眼光去教導孩子:
不讓吃糖,保護牙齒(這些親代通常牙齒不太好);
夏天也不讓吃生冷的,胃會出毛病(這些親代通常受過胃痛的痛苦);
不讓看電視,保護眼睛(這些親代近視的居多);
好好學習(這些親代深受學習差之苦或得到了學習好的好處);
……
你看,全是從自己當下出發,因為他們知道,孩子遲早會成長到他們這個階段,而他們也會感受到自己當下的感受,于是,就想幫他們“避坑”。
不過,他們大概忘記了,他們自己的親代當年也用自己的經驗幫他們避坑,但他們卻不愿意避,因為還是想要即時感受;或哪怕避了,但過了幾十年,坑早就不一樣了。但不管怎樣,他們還是用同一套方式去“為孩子好”,因為幾乎所有人都愿意固執地相信,自己當下的世界也是孩子未來的世界。
所以為什么隔代教育跟親代直接教育不同呢?因為他們都是從自己這個年紀最重要的事出發去教育下一代,那么教育理念有差異是再正常不過了。不過這些都談不上教育理念,他們的教育都只是本能反應,談理念太高端了,本能哪有什么理念可言呢。
不過,有一個事實對于他們可能比較殘酷,那就是他們追求了那么久的“為你好”,而這種事竟然卻根本就不存在。
我們在第一塊內容明確闡述過,“為你好”的終極目的就是“為己好”,有不同意見的請復讀第一部分。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因為每個人終究只有自己才能真正為自己好,它的本質在于只有自己才有可能清楚自己的真實需求(當然有些人連自己都不知道),只有自己才能替自己承擔后果。
于是,我們的所有教育理念都不應該包含“為你好”,而只能是讓對方看到這樣做的好處,于是,引導和建議對方自動自發地向你的目標靠近,除此之外,別無他法,因為我們實在是做不了“別人的主”,尤其是他有了自我意識和分辨能力以后。你替他選專業,萬一這個專業未來并不好,你會把命賠給他嗎?相信你不會的,賠了也不代表你就有能力承擔責任。
03成材的因素
史蒂芬·列維特在《魔鬼經濟學》中,運用了大量經濟學知識,和龐大的數據分析,找出了一些與孩子成不成材息息相關的因素:
正相關的是:
父母受過良好的教育;
父母有著很高的社會經濟地位;
母親是在30歲或30歲以后生下第一個孩子;
家中有很多藏書;
……
沒有任何關聯的是:
家庭非常和睦;
父母剛搬到一個好社區;
母親全職在家照顧孩子;
父母經常帶孩子去博物館;
經常被打屁股;
經常看電視;
父母每天給孩子讀書;
……
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東西,比如父母經常給孩子讀書,沒有什么卵用,但家里有很多藏書,卻有用處。而父母經常帶孩子改變環境、接受知識的熏陶,也沒有什么卵用,但父母本身有良好的教育和經濟地位卻有用。
因此,這就指向了一個概念,那就是我在“請辯”開通不久時,在《你用言傳身教還是身教言傳》中提到的,父母是什么樣的人,才最影響孩子的未來,而不是父母用什么樣的教育方式。所以,父母千萬不要說“孩子是我培養出來的”這樣的話了,孩子是自己成長起來的,而你們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參照系。
至于理由,也特別簡單,可以總結為五個字——說話的資格。
不管你承不承認,這個世界上就是有些人有說話的資格,而另一些人沒有。你跟馬云熬一碗一模一樣的雞湯,他的就特別好喝,你的就營養不良。于是,父母的諄諄教導若是自己根本不踐行,或者踐行了也沒有什么卵用,那么父母根本就不具備教育的資格。
你讓孩子好好學習,為什么要好好學習呢?將來可以找份好工作。那你自己的事業為什么這么爛呢?因為我沒有好好學習。那你當初為什么不好好學習呢?因為沒人告訴我。有人告訴你一聲,你就會好好學習了嗎?嗯,是的。你糊弄鬼呢?
所以這種教育根本就是本末倒置,你以為你真是成功說服了孩子?他只是羽翼未豐,暫時還只能依附你,任你擺布而已,心里卻跟明鏡兒似的,自欺欺人的是你自己。
教育孩子,先教育你自己,讓自己先擁有說話的資格,熬出的雞湯也特別美味,難道不是嗎?
04為何要望己成龍
望子成龍,先望己成龍,這是在家庭上、職場上都普遍適用的對他人和對自己的要求準則。
古語有云,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
這話并不是單單為了說明生物的遺傳性狀,而是子代最先模仿的,就是親代的行為,子代最關注的并非親代說什么,而是做什么。于是,他就很容易成為親代一樣的人。
一個優秀的親代至少可以提供給子代幾樣東西。
1、榜樣。
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都需要榜樣,我也有,我的榜樣每隔幾年就會更替一次,因為我在成長中經常會發現原來的榜樣“不夠用”了,我想成為也能成為比他更好的人,于是就會尋找另一個。
一個優秀的親代,至少可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充當孩子的榜樣,他就像一塊干海綿,光在你身上就能自行吸收到超過一般人的見識和眼界,同時,還能在不知不覺地在模仿中養成一個成功人士普遍需要的優秀習慣。
2、正面教育。
看到這第二點,很多人就要說了,只要道理我都懂,就能進行正面教育了啊,何必一定要自身足夠優秀呢?
有這種想法的,請復讀第三部分,詳細再看一遍什么叫“說話的資格”。因此,是不是正面教育沒用呢?并不是,但這就像營養一樣,你提供再多的營養,對方不吸收,不就是無用功么?
所以,并非我們只要成為優秀的親代,就能什么都不管,孩子扔一旁見風就能長,而恰恰是將其作為正面教育的“資格”和前提,然后我們就能提供正確的東西給孩子。
3、提供更多資源。
最近幾年,不都充斥著拼爹么?大家都很反感,都喊著要“公平”,但公平這個東西你真的見過?一定要正確認識“拼爹”,拼爹再正常不過,自然界也拼爹,親代有優勢,可以幫助子代更好地成長,為何要棄而不用?
你當高考不利用關系加分就算公平了?你們從小拿到的教育資源就已經不公平了,怎么不呼吁了呢?所以,你呼吁的只是跟你或你所處的群體當下利益相關的,或你自己看不過眼的那部分公平,對于其他的公平,你都能暫時默認或視而不見。
不是有句很勵志的話么?我沒機會成為富二代,但我想讓我的孩子成為富二代。為什么讓孩子成為富二代,就是可以給他更多資源,可以讓他站在更高的肩膀上。
這么明目張膽地想給自己孩子爭取“不公平競爭”的機會,怎么在你眼里又突然勵志了呢?
因此,我們都知道現實世界是怎么回事,要求公平,或是不要求公平,都只不過想在局部給自己或自己所處的這一群體撈點好處而已。
OK,讀完全文,如果你還想讓孩子有個美好的未來,知道該怎么做了么?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