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俞敏洪的《我的父親母親》,感動之余,有感而發。
父親曾在一線工人崗位上工作了二十多年,堅韌的性格和對家庭的責任感使他一直在勞累的工作中辛苦堅持,給人的印象也一直是踏實肯干、心腸好、講義氣,以至一提起“老唐”,無人不夸。父親的學歷不高,卻寫得一手剛勁有力的字,橫豎筆直,小時候第一次看見父親的字時,就好像有一種說不清的力量讓我馬上提起精神,那種感覺,至今未忘。
父愛的表達總是深沉的。高中的時候,是我感覺與父親交流最少的時候,早上我剛起床或沒起床,父親就要出門趕通勤車上班,晚上我去學校上晚自習之后,父親才會回來,九點多我到家,說上幾句話,父親就要去睡覺,為第二天的工作攢足精力。即便這樣,我也記不清有多少次我在書桌上趴著睡著了,是父親叫我或把我抱到床上。父親其實很在意我的學習成績,但即使有考不好的時候,也不會責怪我,從表情看得出,他很難過,也許更多的是擔心。我慢慢的才明白,許是吃了沒文化的虧,父親一直堅信學習好就會有好的發展,以后我的生活也會寬松富裕些。即使如此,父親從來也是與我的喜好站在一邊,高中選擇學文,考大學讀中文這個不吃香的專業,只要我喜歡,父親就會支持,希望我如愿,在報考之后家長們聊孩子報什么大學什么專業的時候,我聽見父親好幾次這樣說:她想上師范,她喜歡這個專業。與女兒的喜好相比,其他的利弊也就不值一提了吧。
父愛的表達也是蠻可愛和細膩的。我現在已經25歲,父親一直都是“大寶貝”、“大兒子”的叫我,會親我,會用開心的表情和聲音逗我,會假裝生氣的和我瞪眼睛然后哈哈大笑,上次回家,還特意和我說:”咱可不能玩那個“冰桶”,太冷,該感冒了”。上大學是我第一次離家住宿,在市內的另一個區,路上用三個小時,但每一次我回家在路上,父親都會打好幾個電話,時刻“跟進我的行蹤”,讓我母親準備好飯菜?,F在我在外地上班,回家的次數很少,每次從家出發,父親都會堅持送我到客運站,然后在車站一直等車開動,至今為止,每次離別,都是父親看著我的背影離開。過年回家,哈爾濱天氣寒冷,父親就就打了車到火車站口借我,帶著媽媽在家里給我買的厚棉靴。上班之后,第一次出差是到綏化,離家也比較近,父親聽了很高興,來公司看我給我帶厚的衣服,后來我問我媽,我爸回去都說什么了?她說,你爸回來說你吃得好、住的好,就是寢室太亂。我知道,他是想來看看我、看看我工作的地方,看能不能放心。
在我有了手機后,父親開始學漢語拼音為了能發短信,其實父親學的并不是很快,總是會看字母表和字典找某個字怎么發音。從此,過生日便會受到父親的短信,溫暖十足。父親也需要我對愛的反饋,記得有一次父親節,我起得晚,七點半的時候給父親發了短信,后來看見母親在空間里寫到,父親早早起來后就等著我的短信,以為我忘了,很難過,直到收到短信后才高興起來。從此,我便把發短信的事看得格外重要,愛是相互的,父親愛我,也需要我的愛。
去年的六月份,是我第一次感到父親也有脆弱的時候。那時父親因腦供血不足住院,醫院是個讓人恐懼的地方,父親也一樣。那時,父親明顯沒有原來愛笑,眉毛也總是緊蹙,十五天的時間,原來什么事都自己做的父親也開始依賴我的照顧。療程結束后,父親便因身體原因辭去了工作,告別了多年的早出晚歸的體力勞動。現在父母齊力經營著小店,父親會動手做一些店里用的工具,對來往的客人也是笑臉相迎,做著生意從來都不計較,處的客人滿意、鄰里和諧,精神狀態和身體也好了很多,總是有人會和媽媽說:你家老唐可真好。
在我記事起,就看到父母為家庭生計奔波,好像無暇顧及兩人的感情。后來一段時間,父親總喝酒,喝多后就極其難受,回來用手鑿墻,每次父親喝多,母親一邊生氣一邊照顧。那幾年,家中本就貧困、奶奶身體不好、我上著學長著身體,父母壓力很大,在這種混亂煩躁的狀況,喝酒成了破壞父母感情的催化劑。我現在看見喝多的人就厭煩和難受,也是根源于此。那時母親疲于奔波,無暇多想,只是怨父親喝酒失控,我也是站在母親這邊,覺得受了委屈。而隨著家庭經濟狀況的好轉,父親由于身體原因也很少喝酒了,父母間感情越來越好,母親在與我的聊天中,每每提到那一段時光,也開始理解父親。當時母親為了賺錢,很辛苦、很忙,雖然每天都回家也會抽時間做飯,但在父親眼里,母親卻交際廣了些、雜了些,算是不顧家,心中也有怨言,卻不肯也不會言說,加上生活壓力大,酒量不好卻來者不拒,便經常喝多,也有借酒消愁的意思吧。現在,我們一開玩笑和父親說當年的情形,父親就會像個孩子一樣,很憨厚的嘿嘿一笑。
母親今年47歲,卻有著極其年輕的容貌,許是心地善良的原因,老天便多有偏愛。母親性格極好,總是幫助他人,現在,家里的衣服都會挑好的送給有需要的人,一些生活用品和吃的也會偶爾分給別人,對店里的客人,總是誠心誠意。正是因為如此,大家對母親也很好,也總是有親朋送一些綠色的蔬菜和其他的東西,在母親這里,我相信單純善良的存在。母親遇事心態平和,吃虧還是得益從不放在心上,打電話的時候,也總是開導我凡事要順氣自然,不要計較,要有一顆好的心態。
母親是極其聰明的人,也愛學習,在當時那個年代,是靠自己的實力考到了國營單位上班。母親在思維上比較靈活,不受規矩控制,結婚之后就辭掉了“鐵飯碗”,賣起了冰糕,據說當時也沒和誰商量。可當時家里貧困,事情也多,母親自己出去做小買賣,注定會更加辛苦和操勞。
小時候,我一直看著母親如何辛苦的在外賺錢,如何艱辛的操持著一大家子,因為奶奶和我們一起生活,逢年過節,親戚們都會到家里來聚,即使是借錢,母親也會準備一桌極其豐盛的飯菜,而且量很大,大到一邊讓大家吃著,一邊再到鍋里盛著填著,這一頓飯的幸福與酸楚,可想而知。一到寒暑假,幾個哥哥們也會輪著到我家里來住,母親再累,錢再緊,也會照顧好,那時候做的排骨白菜湯,是滿滿的一大鐵鍋,鍋里的排骨和肉讓人直流口水,每人一喝都是好幾碗,至今為止,排骨白菜都是我最愛喝的一道湯。要知道,在那個時候,家里1毛錢都不會亂放,而母親卻從不吝惜,讓幾個孩子嘴上吃的好,身體長得好。
我現在很胖,但小時候身體很不好,又瘦又黃,總生病,是門診的常客。有段時間胃痙攣很嚴重,母親一宿一宿的抱著我,給我揉胃,揉肚子。慢慢的,母親開始意識到養生的重要性,開始學習各種知識,調理我的身體,以后,我生病的次數便少了,健康了,也胖了起來。不過像現在這么胖,就都是自己的問題了。
在我印象中,初中的時候,母親的生活最為艱辛。那時父親總喝酒,母親同時做著不同的工作,有一次我早上醒來,母親在結束一個晚班后,已經又去一個白班了,我知道我醒的時候母親剛走,因為鍋里有炒好不久的一道菜,我還記得,是柿子炒茄條。那段時間,母親的臉上總是充滿忙碌,雖然我知道母親愛我,但在一起的時間太少,我也總是不太開心,也和老師說過埋怨母親的話。幾年前和初中老師聊天,老師說她在開家長會的時候和我母親說過這個事,說有時間應多陪陪孩子,母親當時很難過,于是我開始順著記憶找,想到有一次開家長會我考試成績一般,在家里忐忑的等母親回來,可是母親出去了不久就回來了,竟還買了好多我愛吃的水果,還很高興說老師夸我省心,沒有什么問題,就不需要母親繼續開家長會了,??也許就是那一次吧。
母親再忙再累,都沒忽視對我的教育。母親總是說,有些道理沒人告訴她,所以她一定要告訴我,讓我多懂些事情。小時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母親總和我說不能占小便宜,不能隨便要別人給的東西,我倒也是聽話,親戚給壓歲錢或者誰給我吃的我都不要,都是要等母親同意了我才要,弄得母親哭笑不得。母親對我的學習,向來是要求而不強求,學習差肯定不行,但是學成什么樣就順其自然了。后來我問母親,為什么把學習和上大學看得很重要,母親當時大意是說:學習是素質教育,也是想讓你和別人家的孩子一樣。我心里清楚,母親希望我學下去,是因為她認為這樣我以后的生活不會太辛苦,即使不太好,也不會太差,更何況,在母親眼里,文化是很重要的。
對于父親,母親愛的極為體貼,變著法兒的給父親調養身體。相對于母親,父親作為男人的壓力更大些,心思也重了些,母親總是順著父親做事讓他高興。一直以來父親想吃什么就會做什么,父親喜歡什么有辦法的就會買,頗顯“大度”。前兩次回家和近來打電話,我明顯感到母親夸父親的次數多了,說父親這好、那也好,臉上幸福洋溢。
溝通中,母親總是會詢問工作的情況,并會鼓勵我、提醒我。告訴我要和同事處好關系、遇事不計較、不把利益看得過重,要多學習,最多的還是那四個字:順其自然。在磨難中多有歷練的母親深知生活的不易,所以很支持我在外邊成長和磨礪,上次回家也對我說,雖然我在外邊,她和我爸也舍不得,但也還是希望我能堅持下去。
雖然母親吃過很多苦,但天性的樂觀總讓她看上去充滿活力,我們每天都聊QQ或微信,言語之間好似朋友一般,最常發的表情就是呲牙。天天提醒我要多喝檸檬水、要多運動、晚上一定不能吃多、要減肥,這每日的關心和提醒,讓我睡覺前感到幸福與平和。
在父母的堅持和努力下,家中生活慢慢好轉起來,在工作、家庭和感情中,他們找到了平衡點,這樣的平衡雖然是用一些犧牲來獲得,但在幸福與溫暖的道路上,卻永不會偏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