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近看到一篇令我非常困惑的關于傾聽的一篇文章,這里面提到的傾聽后的共情,在我看來,分明就是抱怨和評論,難道所謂的傾聽和共情就是要一起發(fā)牢騷、一起評頭論足嗎?
到底該如何分辨是共情還是發(fā)牢騷呢?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咨詢了我的心理老師,通過她的解答,讓我慢慢明白了這里的區(qū)別。現(xiàn)在也把這個收獲分享給大家吧!
在我最初的理解里,傾聽之后的共情主要是針對感受層面的,就像文章開頭的那樣,“恩,你不想擦玩具,但老師非讓你擦,你很不高興。”或者“哦,他這樣對待你,你很不舒服。”或者“我看到你現(xiàn)在很難受”等等,接納并表達出孩子當下的感受和情緒。但共情還有更深層次的,文中提到的就是更深層次的共情,如果用薩提亞的冰上理論分析一下的話,會更容易明白。
事件,不愿意擦玩具
應對,指責、抱怨
感受,生氣,憤怒
觀點,幼兒園每個人的工作應該一樣
? ? ? ? ? 媽媽應該接我,周末應該陪我玩
? ? ? ? ? ? 媽媽應該給我講故事
渴望,被公平對待
我是,重要的、值得的、被愛的
文中后面提到的,有點像抱怨和牢騷的部分是針對孩子的“渴望”的而來的,這并不是單純的評論。但如果從觀點層面進行傾聽和共情的話,例如(為什么)每個人的工作都不一樣,(為什么)媽媽不陪我而是陪別人,(為什么)媽媽不給我講故事卻給別人講……就很容易變成講道理,也很容易變成發(fā)牢騷和評論,而使孩子的心門關閉,達不到溝通的效果。對于小一些的孩子還可能使他們過多的頭腦化,無法享受當下、和自己在一起,也就是俗話說的“飄著”、“不落地”。
共情感受是一種共情,共情渴望是更深的共情。也有一種說法是,渴望是靈魂的感受!
那么什么時候應該傾聽?什么時候不應該傾聽呢?文章作者的總結是,傾聽的原則是“四有一無”:(孩子)有需(要);(父母)有時(間);(父母)有心(情);(傾聽要)有度;(傾聽)無預設。
另有一篇"三優(yōu)親子"發(fā)布的文章,一并分享給大家
一位媽媽在微信上看了傾聽的文章以后,如獲至寶,回家即對孩子進行傾聽。結果,她發(fā)現(xiàn)自己對孩子的傾聽不但沒有讓孩子情緒的溫度下降,反而使孩子越來越煩躁,她百思不得其解,于是跑到群里問大家,下面是她的傾聽過程:
孩子:“媽媽,我可以吃糖嗎?”
媽媽:“聽起來你很想吃糖。”
孩子直接拿了一顆糖給她:“你剝開給我吃。”
媽媽:“你希望我剝開給你吃。”
孩子:“你剝啊,快點!”
媽媽:“你希望馬上就吃到糖。”
孩子(開始哭):“你剝啊,你剝啊!”
媽媽:“你希望我馬上給你剝開糖紙。”
孩子開始瘋狂地喊:“媽媽打開!媽媽打開!”
媽媽:“你很生氣,希望媽媽馬上就打開!”
孩子崩潰地大哭:“快打開啊,快打開啊!”媽媽崩潰……
這個案例又著急又好笑,孩子想吃糖,你直接告訴他可以吃還是不可以吃就得了,說了半天,一直沒給孩子答案,啰啰唆唆廢話半天,最后孩子本來沒有情緒也被搞崩潰了。就好比說一個人走來向你問路:“請問國貿(mào)怎么走?”你回答:“聽起來你很想去國貿(mào)。”
這不是傾聽,這是有病。用這種病態(tài)的說話方式,沒問題也會搞出問題,孩子問能不能吃糖,希望得到的就是一個答案,而不是希望你去傾聽,也就是說,傾聽要有選擇,別人需要你傾聽時,你才去傾聽,別人不需要時,不要隨便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