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關于出版心得的文章,大多以成功案例居多。某作品取得幾十萬、上百萬的銷量之后,必然跟出很多附加的“暢銷言論”,這當然值得提倡。大家互相學習,“比、學、趕、幫、超”,讓出版業出現更多的暢銷作品,讓更多的圖書被讀者關注,這也是每個出版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科學家說,人的大腦有趨利避害的本領,對于美好的記憶通常印象深刻,對于一些糟糕的經歷,通常有些健忘。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看,這符合自然法則。古人說: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可見,成功的感覺實在很爽。在掌聲和鮮花中,自己曾經敗走麥城那一遭,怎么好意思跟別人提起呢?
我常常把自己策劃出版過的圖書分成兩類:一類是得手的,一類是失手的。得手的當然是取得成功的暢銷圖書,業內的朋友們談論最多的也是自己的“得手”之作。失手的,當然是那些慘敗的作品——一般來說,這些項目,只要是頭腦清醒的時候,從來不會跟別人提起。這類作品通常很少有人關注,人們關心的是你又運做了那部暢銷佳作,對于“爛”在手里的作品,大家彼此心照不宣,很少提起。
其實,這些“暢銷未遂”的作品,更具有標本價值。
財經作家吳曉波曾經有過一部《大敗局》,我想,我們出版界應該也有一部《大敗局》。吳的敗局研究是通過搜集資料得來的,我沒辦法得到那么多的資料(人人都對自己失敗的案例諱莫如深)。況且,揭別人的傷疤恐有不雅,看來只能先拿自己開刀了。
與我合作過的作者可以不用緊張,出于對你們身價的維護,我不會說出作品的名字。而且,我也不會說:你的東西寫的糟透了。廢話少說,這次是拿我開刀,絕無劇透,你們盡管圍觀好了。
1℃的力量
托爾斯泰的那句“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同樣可以用到我們的出版領域,暢銷圖書的命運總是相似的,失敗糟糕的圖書總是各有各的不幸。暢銷書的運作,有時就像壺里的開水,就算到了99℃的時候,還是不會沸騰。成功與否,有時候就決定在關鍵的“1攝氏度”,任何一個細節的忽視,都有可能造成整個項目的失利。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當同質化的作品越來越多的時候,決定差異化的關鍵就落在細節上面。你的一個不經意的創意,也許會盤活整個圖書的銷量。
機會,機會,還是機會
古語說:天時、地利、人和。顯然,老祖宗把天時放在了第一位,暢銷書市場也遵從這個法則,占得先機比什么都重要。特別對暢銷小說,基本接近完全市場化的競爭,當你看到所有人一窩蜂都在爭搶同一類型選題的時候,也證明到了“前仆后繼”的時候,必然有人要悲壯的倒下。
2005上半年,相信經歷過那個時候的同仁都記得,當時正是奇幻小說大火的時候,出于對市場良好的預期,我們當時有一套文本上十分有把握的奇幻小說,沒有急于上市,慢慢的打磨內文和插圖,沒想到形勢急轉而下,到了十月份,市場上的架空作品已經鋪天蓋地。迫于壓力,匆忙上市,效果與預期相差甚遠。如果放在上半年出版,單冊銷量至少會突破五萬。
聯想到出版界的一窩蜂事件,2006年的軍事小說、2007年的盜墓小說、2008年的養生術……實在是不勝枚舉。
機會,機會,還是機會,遇到心儀的選題,立刻、馬上,行動!
貨真價實,表里如一
占得先機,當然只是構成暢銷的一部分,絕不是全部。統計自己手頭運作過的一些失敗案例,特別是敗的極慘的項目,這些項目最大的同性是文本都不過硬。很多人都覺得我這是廢話,且慢,所謂的文本判斷,并非是建立在個人審美、主觀經驗上,而是能暗合時代價值、時代情趣的作品。
最初的一段時間,我粗淺的認為暢銷書賣的就是“一張皮”,失敗理論下指導的行動當然好不到哪去,“成功制造了幾部表里不一的失敗作品”。痛定思痛,我又陷進了片面重視營銷的沼澤,覺得營銷是圖書的救命稻草……盲人摸象般的運作經歷,如今提起來,實在是貽笑大方。但很多事情往往如此,自己不去親自實踐,印象絕不會深刻,這樣的教訓也最為真切。
圖書既然是商品,當然要講求貨真價實。除了設計上緊跟時代的時尚感,暢銷的通俗作品,內容上有很多明顯的符號特征,比如實用、精神愉悅、話題、獨特性等等,支撐這些特征的正是強大的,帶有閱讀氣場的文本。這樣的氣場會很容易的糾集大批粉絲頂禮膜拜,何愁無人問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