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是一本讓我又愛又恨的一本書。
愛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這本書提供了系統(tǒng)的閱讀一本書的方法,讓我知道,閱讀非小說類的書,真的不是書看完一遍就是閱讀。而最重要的,是和作者進行思想上的對話,是為了提供自己的理解力。
恨的原因有兩條:1. 總覺得可能是翻譯問題或者作者敘述問題,一個觀點反復講,讓我覺得有點啰嗦。想跳過去吧,又怕自己遺漏什么;一個字一個字看過去吧,又覺得浪費時間。
2. 因為時間關(guān)系,而書上干貨太多,看得我有點浮躁。剛好最近工作特別忙,因為一些家事也影響到情緒,所以心里有種莫名其妙的焦躁,希望盡快完成閱讀。可是越急速度反而越題不上去。
這真的不是讀一遍就過的書。
前6篇筆記用文字摘錄+個人感謝模式。7-9三篇是用思維導圖整理了分析閱讀3階段的11個規(guī)則。 今天來分享的是原書第十二章:輔助閱讀。
為什么要把閱讀的三個階段都講完、鋪墊好如何自己閱讀好一本書后,才開始講輔助閱讀呢?
因為許多讀者太依賴于外在閱讀了。只有自己完整的讀完一本書,并有了自己的觀點之后,如果還有問題,再去尋求外部的輔助閱讀的幫助。
外來的輔助方式一共有4種:經(jīng)驗、其他的書,導論與摘要、工具說。
1: 經(jīng)驗
要怎樣才能知道你是否恰當?shù)貞?yīng)用自己的經(jīng)驗,來幫助你讀懂一本書呢?測試方法很簡單:你覺得自己了解了的某一點上,能不能擠出一個實例來?
2:其它的書
如果是巨著,注意以時間順利來閱讀不同的書。你就可以看到當作者是讀者的時候的狀態(tài)和思考。
3:導圖與摘要
還是要建立在自己看完、理解、思考的基礎(chǔ)上,適當選擇來看,才不會被導圖或概要的作者牽著鼻子走。這樣的閱讀可能對你有個喚醒記憶的作用,可能讓你看到自己與別人不同觀點的作用。
4: 工具書
用工具前應(yīng)具備的知識:
(1)你必須有一些想法
(2)知道在哪里找答案
(3)這本書是怎么組織的
(4)你必須知道你想要找的是什么
今日且讀到這吧。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