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周10.1】爛開始:不要刻意追求完美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在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一件事情,開始即意味著完成了一半。確定出發,就已經完成最困難的部分。然而想到開始,很多人都會在腦海中產生各種“小聲音”,比如,等條件完美具足了,我再開始做,然后就遲遲無法開始。
歐洲有一家雜志對全國60歲以上的老人進行這樣一次問卷調查:人生至此,你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排在第一名的是,92%的人后悔年輕時努力不夠導致一事無成,不愿意從現在開始努力。
不愿意開始,是一種壞習慣。更壞消息,當壞習慣控制了我們的行為,你可以想象自己活在怎樣的世界里嗎?那個世界一定充滿了遲到、焦慮、拖延和抱怨,人生沒結果,失去信心,惡性循環!
但是若我們70%的行為都受好習慣控制,那我們的生活一定充滿了初生的太陽,幸福的早餐和一天結束后的目標達成的成就感,以及香甜的睡眠時間!
習慣是重復發生的行為。擁有優秀的習慣對人生的好處已經毋庸置疑,但如何養成確實一門大學問,很多卡在不知道如何開始做一件事情以及持續堅持做事情。我們分兩篇來講解。今天我們的話題是爛開始,下周的話題,如何持續精進,刻意練就習慣與人生關鍵技能。
在今天這一講,我會為大家帶來“爛開始”開始好習慣的十條法則,做到這十條,你這一生最大的遺憾肯定不是沒有開始追求自己想做的事了。如果你希望自己變得非常有成就,那么一定要聽聽。
法則1、放棄完美主義
完美,是一種病。很多人在開始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或在做事的過程中容易苛求完美,一旦條件不具備或是沒有自己期待的那么好,就遲遲不開始或是干脆就放棄了。然而,沒有開始就沒有機會完成,只有開始才能為我們贏得時間,在過程中不斷地完善,先開始,先完成,再完美。
因此,我的建議是對自己要求不要太高,接納開始和過程中的不完美,先開始,爛開始,才有時間持續做,通過不斷修正和完善,這樣才能有完美結果的可能性。
完美是一個結果,而不是開始、更不是過程。事實上,每個不完美的開始和過程背后都可能隱藏著完美的可能性,每一個困難、每一個不完美的發生都是生命的禮物。
法則2、靠意志力啟動
做事,還是要靠意志力啟動。意志力就是通過駕馭“我要做”“我不要”和“我想要”這三種力量,它就像肌肉一樣,通過鍛煉可以變強。
也就是,在正確的時間做出正確的選擇,是為了明天體驗“我想要”的事情得到快樂和幸福,今天選擇“我要做”那些感到困難的事情,和“我不要”那些不好但特別吸引的事物。
因此,當你要養成一個習慣或是準備學習一項技能,先給自己立個軍令狀,比如我要連續早起30天、我每天看書半小時持續3個月這樣的目標,靠你的意志力選擇開始去做。在這個過程中,你每天選擇做要做的事情,你的意志力就會提升。
法則3、從一件事開始
意志力是一種稀缺資源,用在A事情上耗盡了,在B上我們沒有意志力了。我在此前的課程中多次提到二八法則,人生要做重要的事情,在重要的領域出成果。
在這里也是一樣的,你一定想做很多事情,但是我們都不是超人。人的意志力有限,自控力有限,專注力有限,每天又很忙碌,一旦求得多,反而什么都得不到。
因此,在你打算養成好習慣的時候,一定要先從你認為的最重要的一個習慣開始。而且,只能是一個,等你把這一個習慣牢牢養成了,才開始第二個新習慣。
如果你既要求自己早起,又要求自己讀書、運動,那么很容易就會忘記,甚至由于出現突發狀況,導致做不到。此時,你就容易產出挫敗感,容易自卑。所以建議大家:先從“1”開始!從專注做一件重要的小事開始。
法則4、小到心甘情愿
我在《時間管理100講》里面曾講到過拖延癥公式U=EV/ID。U代表效率。這個公式有4個主要變量,每一個都可以通過量表來測定:你對任務獲得成功的信心(E),你對整個任務感到愉快的程度(V),你有多容易分心(I),你多久會獲得回報(D)。
拖延行為其實主要是來源于不自信、受限于現在的困境、不愿意付出、不愿意積累等因素。當事情變小,小的不能在小,小到心甘情愿,這些因素的作用就會降低。
舉個寫畢業論文的例子,很多人一想到畢業論文,畢業論文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被pass掉可能就畢不了業,一定要把畢業論文寫到自己研究的最高水平才好。
正是因為這樣的心態,想著要有一個美好的開始,反而遲遲沒有開始。然后等到deadline快到了,才不得不開始,更不可能做好,哭著把事情做完的結果只能草草了事。
因此,無論做任何事情,養成任何習慣,我的中肯的建議都是:從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單位開始,找到一個現在、立刻、馬上就能做的事情,先開始。 例如,只要是去跑步,初期不管跑、快走還是走,也不管是1公里還是3公里,5公里。
法則5、早起首先做
每天固定的時間做固定的事情,指把想培養的習慣化為固定的行為模式,這樣就會越來越輕松,慢慢不再需要意志力,被自動嵌入到生活之中,每天重復做,固定做,養成習慣。
請把你想培養的習慣轉為正確而規律的行為模式吧。我建議一定要盡量每天一大早開始,首先做,運動閱讀可以飯前做,要事吃飽喝足馬上做。比起每天在同一地點或同一時間點采取行動,重復化為模式的行動會更容易。
如果說培養好習慣有什么捷徑,那就是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固定事情,每天持續去做。早上起來,我們的意志力、做決策的能力,可能遠遠比其他時間要大得多。 更重要受干擾可能性最小。
法則6、每天記錄打卡
沒有記錄就沒有發生。記錄養成習慣的記錄、每天打卡就會讓你能夠客觀地給予自己評價和反饋。
柳比歇夫的“事件-時間日志”,記錄了他奇特的一生,帶來豐富而卓越的成就。
比如,你要養成早起的習慣,那么在這段時間里你就只關注早起,為了早起,做出一切努力。
你可以嘗試每天早上五點鐘起床,你可以一起床就聽我再喜馬拉雅的100講課程,每天六分鐘,幫助你養成早起這個習慣。
同時,你把自己早起的時間打卡,記錄下聽課心得,100天之后,你真的會不一樣。 雖然我不建議不早睡早起,但無論多晚,先固定時間早起,可以說回籠覺和午覺,困了打盹,倒逼早睡。
法則7、回報提前朝四暮三
有個養猴人養了一群猴子,他對猴群的食物是配給制。猴群的食物是橡樹的果實。他和猴子們說:“我白天給你們三顆橡子,晚上結四顆橡子。”猴子們好氣惱。養猴人改口說:”我白天給四顆橡子,晚上給三顆橡子。”猴子們都很高興。
因此,做到及時給予自己獎勵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夠給自己正向地反饋,讓你更有動力持續做,用心做。 你可以為自己設置任務完成后的激勵,看電影、買東西、旅游等等
8、和有意義的事情搭配
舉個例子,如果你想跑步,但是自己跑步真的是好無聊。來,和有意義的事情搭配吧,就會讓自己更有動力。
你有沒有發現,大學生,很多男生不愛學習,為了追女孩子,常常幫愛學習的女孩子占座,久而久之也發現學習樂趣。再比如,如果,你的男朋友女朋友和你一起跑呢?甚至為了鍛煉,陪著逛街,是不是就非常有動力了?
在養成習慣的過程中,如果感到無聊了、沒意思了其實是正常的。這個時候,建議你找到一些有聊的事兒,加在里面,繼續做下去。挺過去,就是勝利。
9、一起來更精彩
我提倡的是大聲宣告你的小目標,比如連續早起21天,比如瘦身10斤,公告出來,找到幫助你的人,找到鼓勵你的人,找到你的死黨,找一群人和你一起做一件事,開始行動起來,這樣,你就會格外有力量。
我經常都這么做,因此把事情想做的事情做了,有讓更多人一起做著有意義的事情。例如,我徒步、跑步、馬拉松,做公益,環球旅行等等,做、影響、傳播,反而很好玩。
比如,我為了環球旅行,帶動大家從桂林徒步開始,一路走來,無數人和我一起實現了這個愿望,比如,我為了跑步,把課程加入跑步環節,如今堅持了三年,幫助自己和無數人養成跑步習慣,每年一次馬拉松。
今天是9.9公益日,我2015年開始萌生每年做一次公益的想法,開始把《善用時間》的版稅捐了,今年又把最高一期1階課程的講師費給捐了,我還和真愛基金在騰訊公益發起“免費智能電腦”賦能鄉村教師的公益活動,好熱鬧。所以,易效能有一句話,一起來更精彩,一個人可以走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遠。
10、找到背后更多意義
“工作是為了獲得生活的食糧。很多人是這么想的。他們認為,為了吃飯獲取報酬,就是勞動的價值,就是工作首要的意義。
誠然,為了獲得生活的食糧,是工作的重要理由之一,這沒有錯。然而,我們拼命工作,難道僅僅為了吃飯這一個目的嗎?人工作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心志”,這是稻盛和夫的觀點。
提升心志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有的僧人經歷長期嚴格的修行,也未必能夠做到。但是,在工作中卻隱藏著可以達到這個目的的巨大力量。”稻盛和夫認為工作的意義正在于后者。”
當做事情有意義的時候,做同樣的事情,但是我們就會做得不一樣,在做事情的時候,更容易進入心流,體驗到專注與成長。因此呢,我建議你能夠寫出一件事情的十條理由,寫下來,貼在墻上或是經常能夠看到的地方。
不要期待三天內就把自己練成大師,這是保證你在第3000天成為大師的方法。亞里士多德說過:“每天反復做的事情造就了我們,然后你會發現,優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
當我們發現壞習慣是帶給我們線下人生的攔路虎后,我們就能夠找到一種爛開始的方法去改變,爛開始,獲得好開展,好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