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傍晚,一盞小小的臺燈下,我翻看最近大火的《絲綢之路》,
看完前兩章,便不再有興趣了。
想起房龍的《寬容》,不覺露出了一個笑。
繼而再想起各大網站上都熱銷的“三個通宵看完”的三部曲,所有的夸大詞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冠名在它們身上,也不去擔憂其是否可以承受。
楊絳曾經說過:是你讀書太少,而想得太多。
我想,應該再添上幾個字。是你讀的經典書太少,而想得黃色太多。
以前,我一直認為:書沒有好壞,也沒有價值高低之分,只有好看與否。
后來自我打臉,看經典書籍帶來的享受不是那些暢銷書能比的。
我時常自夸閱書量上千,卻是有大量水分,其中大多都是網絡言情小說,雖然這些不能一棒子大死,但看過即忘卻是不虛。那時我還天真的以為就算忘記了,當時的感受我會切實記得的。
然而,我又被打臉了,除了一些模糊的片段外,我的身體,大腦什么也沒留下。
那你會問,經典書籍不也是如此嗎?
當然也是如此啊,除了幾個記憶力特別強的,能記得書中大致內容乃至細節的有多少人呢?我自然也不相信世人的安慰:那些你所讀過的書籍,都成了你的血,你的肉。
天哪,這都什么年代了,為毛還有人信這個?
記得的就是你的幸運,不記得的是常態。
那我為什么還要說網絡小說和經典書籍的對比?
我只想說明:看經典書籍比看網絡小說帶來的罪惡感要少的多!好詞好句以后裝逼用到的也多!比如白巖松說過:“你不相信這個世界,世界也不會相信你。”好吧,其實白巖松沒有說過這句話,但別人只會覺得你很牛逼。現在有多少人對這些沙比的斷章取義的話深信不疑呢!
②
今天的雨很大,下午三點多的時候,和一個同事一起去接小學的一年級生。我們撐著傘站在學校門口。
我驚訝地看著一輛輛車從我身前開過,有一個保安在指揮這條道路,時不時地前進,后退。
于是感嘆:時代真的不同了啊,想我讀書那年哪有那么多私家車,哪有那么好的條件專車接送?
繼而又感嘆自己:真的老了,竟然也會感嘆時代的變遷。
是真的變得很快,我明顯的感受到,自己已經被時代拋棄了。現在看網上大熱的專業,無一不是跟互聯網有關,可是轉念想到,五年后還會是它嗎?十年后呢?五十年后呢?
對于智能,總有種莫名的恐懼,處于生物鏈頂端的人類,之后還會是主宰嗎?顯然這不會是我這個時代會發生的事。
但科技,要么停滯不前,要么就是極速往前進個二三十年。
雖然仍舊迷茫,仍舊失敗,仍舊喪著,卻意外地想要過好每個今天。想到不知誰說過的一句話:莫問前程,但行好事。
即使自己做不到,也希望你們可以看到。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