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區概況
千佛山,古稱歷山,位于山東省濟南市南部偏東處,靠近市中心,與趵突泉、大明湖并稱濟南三大景觀。千佛山北臨黃河、南依泰山,海拔285米,著名景點有興國禪寺、千佛崖、觀音園、萬佛洞等。隋朝開皇年間,依山勢鐫佛像多尊,并建“千佛寺”,始稱千佛山。唐代將“千佛寺”改名“興國禪寺”,自元代始,“三月三”“九月九重陽節”均舉辦廟會,明代寺院擴建,遂成佛教勝地。1995年,千佛山風景名勝區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05年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2017年3月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千佛山風景名勝區? ?
千佛山屬古生界志留系沉積皺段裂帶,西南側絕壁高聳,似刀劈斧削,壁下形成幽深的溝谷,有多處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瀑布、海子、山腰萬畝野生杜鵑和山頂的日出云海,佛光構成“一山分三帶,景色各千秋”的獨特自然景觀。千佛山高大巍峨,雄壯多姿、垂直氣候分布明顯,四季主色調鮮明。千佛山地處中緯度地帶,屬暖溫帶半干旱季風大陸性氣候,冬暖夏涼,氣候怡人。
二、景區主要資源
千佛山,東西嶂列如屏,風景秀麗、名勝眾多。興國禪寺居千佛山山腰,是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之一,內有大雄寶殿、觀音堂、彌勒殿、對華亭。南側千佛崖,存隋開皇年間佛像130余尊。山崖上,由西向東,依次有龍泉洞、極樂洞、黔婁洞、呂祖洞。歷山院,在興國禪寺東側,曾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院落,現內有舜祠、三圣殿、《舜典》石刻等,是弘揚大舜文化的主要場所。在山北麓建有集中國四大石窟于一體的萬佛洞,游人在此可一瞻北魏、唐、宋造像之風彩。山東麓的彌勒勝苑,主像高30米,通體貼金,其體積之大、氣勢之偉,號稱“江北第一大佛”。辛亥革命烈士陵園在千佛山東麓,安葬著辛亥革命中犧牲的23位烈士,是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景區內還散落著秦瓊拴馬處的唐槐亭、“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的“齊煙九點”古坊、“峰回路轉時、曲徑通幽處”的“云徑禪關”古坊,以及可俯瞰泉城豐姿、“一覽眾山小”的一覽亭等名勝。
千佛山風景名勝區? ?
萬佛洞。萬佛洞位于千佛山北麓,是千佛山的一大勝景,興建于1992年。集敦煌、龍門、麥積山、云岡全國四大石窟的精華于一身。經過藝術家精選、濃縮、重構,用仿造的手法,塑造佛祖、菩薩、弟子、天王近3萬尊,最大臥佛長28米,洞前矗立的大佛高15米,洞內壁畫萬余平方米,以精美瑰麗、渾樸雄壯、含蓄秀麗、宏偉粗獷等不同風采交相輝映,再現了中國石窟雕像的藝術魅力,為后人探尋過去的文明敞開了歷史的大門。萬佛洞由四部分構成,分別是莫高集錦、龍門精華、麥積奇觀、云岡薈萃。洞長500米,記載了中國佛教發展歷史的變遷,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千佛崖。在興國禪寺院內南側,是濟南市較早的造像群,對研究中國隋代佛教,頗有價值。崖上有隋開皇七年(587年)至開皇十五年(595年)所鐫刻的佛像,共9窟,計130多尊。極樂洞是造像群中的主窟,中間阿彌陀佛盤膝禪坐,高3米,身后飾佛光。右側大勢至菩薩,左側觀世音菩薩侍立,高近3米,開皇十一年(591年)鑿成。其他各窟皆散落在洞外石壁上。
觀音園。觀音園園內有池,池岸峭石矗立,磯石臥波,秀石點飾。四圍垂蔭,時鳥歡歌。池內水清見底,荷花艷開,金鯉戲游。內設噴泉,濺珠泄玉,彩虹映日,蔚為大觀。矗立在荷花池中的是"白衣觀音"高達13米,為觀音園中最大者。池周還有各種各樣的觀音像,造型端莊,惟妙惟肖。
興國禪寺? ?
興國禪寺。興國禪寺在千佛山山腰處,占地約3000平方米,是山東著名香火勝地。據明成化七年(1471年)石志記載,該寺曾,遭兵火破壞,成化四年(1468 年),德王府內官蘇賢游覽千佛山,看到當時情景,不勝慨嘆,于是捐資建佛殿、僧房、廚房、糧倉等。殿內塑釋迦牟尼、大悲觀音、地藏王菩薩、十八羅 漢、四大天王。寺門朝西,上額刻有“興國禪寺”四字。楹聯石刻“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為濟南清未秀才楊兆慶書寫。門內兩側,有鐘鼓二樓。進寺門南側,千佛崖石壁上鐫刻佛像多尊。山崖由西向東依次有龍泉洞、極樂洞、洞天福地石坊、對華亭。院內有彌勒殿、觀音殿、達摩殿、玉佛殿及禪堂。東側大雄寶殿供釋迦牟尼、觀音菩薩和多尊羅漢。
龍泉洞。龍泉洞位于興國禪寺西門內南側高聳的石壁下。山風吹來,呼嘯作響,如龍吼,故名龍泉洞。清朝詩人劉大紳曾作《詠龍泉洞》詩說:“千尺高巖萬樹林,時時洞口老龍吟。不知幾夜清秋雨,并作寒泉一水深。”洞口上方篆書石刻“龍泉洞”,是濟南當代書法家任曉麓先生題寫,洞內東側與極樂洞相通。南側石壁鐫有佛像,合掌瞑目,結跏趺坐。下邊有一小門,門內有一垂直深潭,深及2米,水清見底,四季不涸。昔日僧人,汲此水烹茶,以饗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