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萬物之中,希望最美;最美之物,永不凋零

文|薯條配辣醬

本文原創,轉載請聯系


這些墻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墻;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叫體制化。

First you hate 'em, then you get used to 'em. Enough time passes, gets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lized.

安迪(Andy)和他們的伙伴們每天過著重復的無休無止的牢獄生活,看著布魯克斯·海特倫(Brooks Hatlen)離開了生活50年的環境而無奈自殺,仿佛觸及到自己的未來也如這樣一般。行尸走肉一般的。

行尸走肉的何止安迪,身邊處處都是存在的。官僚化的政府,流程化的工廠,進去的第一天就看到50歲的自己是什么樣子。

正如《圍城》所說:“城里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無論對婚姻也罷,對工作也罷。”

恐怕大部分的人也會像瑞德(Red)一樣,選擇放棄。

突然某一天,我看到了關于“斯德哥爾摩綜合征”的理論,感覺上和這個電影是非常契合的。

產生這個癥狀的必要的四個條件如下:

1.人質必須真正感到加害者威脅到自己的存活。

2.人質必須相信,要脫逃是不可能的,感到絕望。

3.控制人質的信息來源和思想。

4.在遭挾持過程中,人質必須體會出加害者可能略施小惠的舉動。

電影里

1.開篇因不適應環境的罪犯,被直接打死。這是威脅到自己的存活。

2.除了安迪以外的所有人,都認為脫逃是不可能的。

3.信息渠道源來非常單一,幾乎沒有外界的消息來源。

4.偶爾會有一兩瓶啤酒,棒球服,這類娛樂和放松。

I guess it comes down to a simple choice: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生命可以歸結為一種簡單的選擇:要么忙于生存,要么趕著去死。

這話也正如魯迅說的:“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大到國家和民族,小到家庭和事業,都是相似的。魯迅說的是民族衰亡之際,劉和珍等,便是在沉默中爆發,而愚昧的民眾,便在沉默中滅亡。電影里說的是在體制化的牢獄生活中,安迪在沉默中越獄,而絕望的人們,便在沉默中像老布一樣消失。

周圍各處都是存在“斯德哥爾摩綜合征”的。

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 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 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

懦怯囚禁人的靈魂,希望可以感受自由。強者自救,圣者渡人。

無疑的,電影里安迪是一個強者,他不僅心懷希望,救了自己,還拯救了他人,給予了他人希望。

安迪的生活從不單調,打磨石子,小錘子挖地道,看書,聽歌,整理圖書館,處理稅務問題。他送給好友口琴,幫助他們考試,講課,申請的經費擴大的圖書館,買了棒球服。


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

恐懼讓你淪為囚犯。希望讓你重獲自由。

囚禁人們的從來都不是那座高墻。原由都是恐懼。安迪的朋友恐懼暴力,恐懼格格不入的社會。工作的人恐懼降薪,失業。婚姻的人恐懼失去習慣,失去經濟支撐。

Some birds aren't meant to be caged, that's all. 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

有些鳥注定是不會被關在籠子里的,因為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

Remember, Red, hope is good thing, maby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希望是件美麗的東西,也許是最好的東西。美好的東西是永遠不會死的。


沖破恐懼,感受希望。可能會傷痕累累,可能會絕望,可能會死亡。

或許,成功了呢。


在太平洋邊上,開著小旅館,載著自己的旅客,或許不是最完美的,或許某一天也會厭倦。

至少,為了自己的希望慢慢努力就是世間最美好的。

萬物之中,希望最美;最美之物,永不凋零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