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原文片段
拖延癥是一種推遲做事情的傾向。我們時不時會有一些拖延的癥狀:不想去超市購物、避免去診室檢查牙齒、延遲我們的支票薄等等。感覺好像如果以后再做這些事情,我們就會有更多時間、更多錢,更少的壓力和精力消耗。在一些孤立的小事情上,習慣性的猶豫不決并不會對你的生活產生長期的影響。不過,如果這種習慣性的猶豫不決與日常生活以及生活中的大事情掛鉤,那么它會你疲憊不堪。
那什么會引起拖延癥呢?這個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研究表明,可能存在很多因素:脆弱的自尊、害怕犯錯、過于追求完美、渴望獲得控制權、缺乏動力、組織能力差以及經常覺得時間充裕。不過很多研究表明,拖延癥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矛盾心理。除了心理矛盾,事情本身也可能是拖延癥的來源。我們經常會避開自己不快的決定或任務。
在做重大決定時,可以嘗試為自己設置一些限制。例如,你可以給事情設置一個最后完成的期限,如果做不到就會導致嚴重的后果和尷尬。另一些客服惰性的途徑包括創建自動的“行動”策略和預先的承諾。
——《做出好決定》第14章惰性:能拖到明天的決不今天
I 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知識
請問大家有沒有拖延癥的經歷?從早晨的起床鬧鐘響起,我們很多人就開始了一天拖延癥的噩夢。鬧鐘一直想到第三遍,直到自己再也無法再忍受下去,再不起床就要遲到了(早飯就無法來得及吃)的重要時刻,我們才以百米加速跑的速度開始起床;再譬如有些工作明明要求一周內完成,但如果領導沒有逼到分上的話,我們可能會拖到下周完成,情況好點的話,可能會在周日晚上11點加班完成。
其實,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的都會有拖延癥。書中談到兩個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多種方案需要選擇時產生的矛盾心理,二是一些令我們不高興的決定或任務本身也是拖延癥的來源。
對于一些小決定,譬如在餐館點什么菜、今天穿那件外套、今晚看哪部電影,通常不值得過分擔憂。因為這一類型的決定,即使做錯了,代價也不是特別高。但是面臨一些重大的決定時,就要試著擺脫拖延癥了。我們可以試著從兩個方面克服拖延癥,嘗試為要做的事情設置一個最后完成的期限,向別人公開承諾,還有就是提前做好避免拖延癥的措施。
A1:聯系以往的經驗
1月7日到北京上拆書學院的夢想賦能班第一次課,回來后打算1月14日前利用一周的時間把課程的邏輯結構用WORD重新梳理一遍。但一直拖到1月17日,這項工作才完成了70%左右。
A2:以后怎么做
課堂上采用新學的“方格筆記本”記筆記的方法,課后當天晚上進行第一次整理;上完課回濟南后3天內要完成粗略稿,并上傳到小組微信群,讓小組同學監督;7天內完成完整稿,上傳班級小組微信群,讓全班同學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