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腸道超齡了嗎?臺灣腸年齡調查顯示,七成青壯年的腸齡出現老化,每十人中就有五人有便秘困擾。
根據調查發現,15至59歲青壯年的平均腸年齡比實際年齡高出11.3歲,腸齡老化程度10歲以上者高達7成。有過半青壯年出現糞便干硬、顆粒狀、排便費力、解不干凈或一周排便少于2次等便秘問題,但其中超過7成不知道自己有便秘。換言之,全臺每10個青壯年中,有5個有便秘的問題、但其中3人不曉得自己便秘。胃腸肝膽專科醫師指出,便秘不但會造成身心理不適,生活品質和工作及課業表現也會連帶受到影響,而嚴重者恐引發腸癌風險。
檢視飲食、生活作息與排便狀況
調查指出,飲食習慣、生活作息與排便狀況,都是判斷腸道年齡的關鍵。
飲食習慣直接影響腸道健康。例如,不吃早餐、三餐時間不定、多吃加工或精緻食品、愛吃肉類、蔬果攝取不足、愛喝含糖飲料等,都讓腸道健康漸走下坡。
生活狀況也能反映腸道年齡。如果常抽淤、常感到壓力、常熬夜、睡眠不足、易睡不著,或運動量不足,抑或是肌膚粗糙、乾裂或長痘子、臉色不佳等,也代表腸道可能亮起紅燈。
排便情況,更是腸道年齡的重要表徵。常放臭屁、排便時間不定、排便顏色深偏黑、排便味道臭、腹瀉、便祕,都可能顯示腸道開始衰老了!
董氏基金會陳醒荷主任補充,便秘不只是排便次數少、難排便,糞便乾硬、形狀一顆顆,如羊大便,或上廁所后仍覺得排不干凈,也是便秘,都不可輕忽。
腸道老化,身心也老化
可別小看腸道老化,這可對整體身心帶來影響。
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敦仁診所院長蕭敦仁說,腸道老化,不僅容易出現腸胃道癥狀,如:腹脹、便祕或腹瀉,長期下來甚至恐引發罹患腸癌風險。
腸道老化也容易促成新陳代謝癥候群(Metabolic syndrome)。陳醒荷說,飲食習慣不良,再加上腸道老化、機能不佳,容易造成腹部脂肪堆積、血中的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升高,這都是新陳代謝癥候群的危險因子。
就連皮膚粗糙、長痘子也可能是腸道老化影響。蕭敦仁解釋,當腸道機能不佳、糞便滯留體內的時間拉長,毒素便可能循環全身并透過皮膚排泄,造成各種皮膚問題。
腸道老化甚至會連帶影響情緒。一位36歲,腸齡卻高達68歲的陳小姐表示,長期受便秘所苦,不僅影響日常生活,情緒也容易暴躁、沒耐心。
七步驟助腸道回春
不想健康亮紅燈,專家建議,遵照下列七步驟,有助腸道保年輕:
1.三餐定時吃
陳醒荷說,三餐各有作用,定時吃有助于腸道健康。
早餐就像是鬧鐘,有助于喚醒腸胃,開始一天的運作。午餐則是腸道跟身體的加油站,此時攝取養分,腸道易吸收,身體也能好好運用養分。晚餐則應距睡前一段時間,否則食物易堆積在腸胃道,造成腸胃與身體負擔。
2.減少外食次數
陳醒荷表示,外食容易攝取過量的油和鹽,也易將加工品、添加物吃下肚。因此,減少外食次數,在家烹煮,讓自己成為掌握腸道健康的主廚。
3.攝取充足纖維質
纖維質有助于腸胃蠕動,還能改變腸胃道的菌相,讓好菌多多,甚至能增加糞便體積,有助排便。
董氏基金會營養師呂蕙如建議,每天至少三蔬二果,攝取充足纖維質,奇異果、木瓜、鳳梨、芒果、香蕉等,都是富含纖維質的好選擇。
4.補充足夠水分
陳醒荷說,水分不僅能和纖維質結合,增加糞便體積,還能避免糞便乾硬,讓排便更順暢。建議成人每天至少攝取兩千毫升的水。
蕭敦仁另外提醒,夏天氣候炎熱,人體易流失水分,更要注意補充水份。
5.規律運動
運動有助于身體循環,也能讓腸道動起來,排除廢物。蕭敦仁建議,可採行運動「531原則」,每週運動5次,每次30分鐘,心跳達每分鐘110次以上。
6.養成良好生活作息
蕭敦仁說,生活作息不正常、壓力大、緊張、熬夜,都讓交感神經頻繁運作,此時,可促進腸胃蠕動的副交感神經則會減緩作用,使得腸道運作機能不佳。
因此,放慢腳步、放鬆心情、避免熬夜,都能避免腸道老化。
7.必要時服用益生菌、膳食纖維
腸道老化,代表腸道中的好菌少、壞菌多,必要時可服用益生菌,調節腸道菌相。
但蕭敦仁提醒,市面上益生菌百百種,找到適合自己的益生菌很重要。若嘗試一個月沒效用,可換品牌試試看。
不過,他強調,服用益生菌的同時,仍得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膳食纖維是益生菌的糧食,讓益生菌吃得飽、吃得好,才能好好發揮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