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普遍對學外語學習方法的認識是:
1.要有語言環境, 多跟外國人交流,最好是能出國,不久自然就能會說了。
2.學習外語要多記多背,也就是說是用記憶學語言。
3.想糾正發音,一定要專聽和模仿純正的發音,比如BBC或VOA那種。
4.要學習外語語法,如果語法熟練,說句子就正確了。
5.要有一定詞匯量,要大量背單詞,但背英語單詞很難。
6.以前學的是書面語或過時的英語,和現在口語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口語不好。
7.學外語必須非常刻苦,長時間反復練習。
.......
“全錯!而且不但錯,事實正好相反!”
討論學習語言的基本原理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它可以追溯到人類的語言神經科,行為科學,而這些理論太過陳舊,關鍵的點在于知道了,依然沒有用,就像那句經典的臺詞“懂得很多道理,但是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同樣的,許多朋友懂得很多的學習方法,卻依然學不好一門外語,而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學習語言的心得和一些我們對學習語言的一些嚴重的誤區。
誤區一:出國后有了語言環境就能學好外語。
要有語言環境, 多跟外國人交流,最好是能出國,不久自然就能會說了。
“怎么會錯呢?難道學外語不是在語言環境下最好嗎?難道想糾正口音不是要聽標準的發音嗎?這不是理所當然的事嗎?”
咳,天下有多少事都是看似理所當然,而事實正好相反呢。我們先找一個最簡單的分析。就先說第3條,“糾正發音”吧。
大家一定都認為,要想學好發音,或糾正自己不標準的發音,當然要去聽純正的,標準的發音啦,最好是地道的英國音或美國音了,這還能錯?不幸的是,剛好錯了,而且正好相反。語音專家發現,成年人要想糾正自己的發音,不能只聽標準發音,而是要聽大量的 “非標準發音”,也就是說,帶口音的發音。
我們成年人的聽覺系統是遠遠弱于幾歲大的孩子的,簡單來說為什么有些人會唱歌走調,難道真的是因為舌頭有問題,發音不正常嗎——錯。
因為大部分人根本就聽的不準,以錯誤的訊息輸入大腦,只會有一個錯誤的輸出。同理,聽不準一個不在自己母語語音范圍內的新標準發音,也聽不出自己和標準音的區別(可能自己覺得有些區別,但具體也說不明白),以為自己已經發到標準了,其實還有差距。
誤區二:重復練習就能提高。
正常說話速度是每分鐘120到180個字左右,英文中文差不多,一般一句話兩秒種就結束了,說話是一句連著一句的。兩秒長的一句話,就算所有單詞都會,發音語法都沒問題,但需要把所有英文字都翻譯成中文才明白(還別提分析語法),那需要多長時間?至少四、五秒。這時大家第二句話沒聽見,第三句都到一半了。聽不到,談何聽得懂?障礙已經產生了。短句子(四個單詞以下)還好湊合,比如HOW ARE YOU?WHERE ARE YOU FROM?什么的,再快也沒問題。一超過四個單詞就跟不上了。科學家做過實驗:如果聽到外語需要必須在大腦中翻譯的話,正常速度的語言一般人只能翻譯到第三個字就跟不上了,個別人能翻出四個,幾乎沒有人能超過四個。可大量的句子都是超過四個單詞的呀。所以我們很多同學總在那里重復簡單英語而提不高。那我練得特熟,翻得特快,行嗎?答案是:永遠也不行。
誤區三:多聽就能多懂。
老中:Hi, good morning! (練這句話有用嗎?早會了,也不用到外國練呀!)
老外:Morning! Nice weather ah? Any plan for the weekend? (嘿,全聽懂了,真是太棒了。)
老中:Stay in home. (想說點啥,一時沒想起,這句接得還周正。或許有點毛病?反正人家聽懂了直點頭,也沒提出異議。)
老外:OK. Did you know last night there was a racoon got trapped in the dumpster? I heard the noise and called the cops, then they came and called the vets. A vet shot a tranquilizer dart from the tree at the its butt, ah bang, bulls-eye! Hell of a shot. Still, took them another hour to rescue tha’ poor bastard…
這回傻眼了。在腦中聽來,是這樣的 …last night …tra…dumpter? Heard noice ….shut ….lazer, 還有。。。什么“不在”啊不可能,老外一定不會中文,可能是個和中文“不在”同音的字吧。接下來是an hour ….pour…butter? 不懂,于是尷尬地說了聲see you later. 回屋了。設想一下,如果多聽幾遍是否就能懂?就算多聽幾遍,把一些連接處聽懂了,there was, heard the noise, called.. took…..仍有很多難點,比如racoon, trapped, dumpster, vets, tranquilizer, bulls-eye, 所以還是不明白。那在多聽呀,比如重復一百遍tranquilizer, tranquilizer, trann-qui-li-zerr!能懂嗎?大家知道一定不行。所以并不是多聽就多懂。
說是輸出過程,腦子里還沒有的拿什么輸出啊?那些誤認為有語言環境就能學好的同學,其實大腦只是在輸入無效的聲音,該聽不懂的還是聽不懂。
誤區四:記憶力好就能學好外語。
看咱中國同學,恨不得幼兒園時就急著學小學課程,小學生可憐啊,早起天還沒亮,下學作業寫到天黑,周末還有課外學習。中學生更可憐啊,為了考上大學了,那苦就不說了。高考,真烤啊。“啊,我中了!”考上大學了,這回可放鴨子了。敞開玩兒吧。再看外國同學們,上了大學了,功課突然緊了,每天學習跟打仗式的,比中國一般大學學生的學習強度高幾倍。一門高數我們要學半年,國外恨不得幾星期就學完還考試。能行嗎?當然行。因為人到了這個年齡,記憶力,理解力都開始快到高峰,一個月學習的收獲比中學小學一年都多。(其實中國大學生也能做到,只是大多一學期都在玩兒,到最后兩周一突擊,好幾門都過,因為能力一樣嘛。只是在國外上大學,每星期都是中國那最后兩星期)。結果本科時,人家把以前中學小學被咱拉下的早都補上了,到研究生階段一下就把咱蓋過去了。到這階段,要做研究項目,需要創造力了。結果外國同學小時候開發的智力全用上了,中國同學到此時才思枯竭,小組項目中只有給人家找資料的份,人家還經常不愛帶你玩兒。
簡單來說,是教育體制的原因導致了我們在大腦最有學習效率的時候卻錯失了學習的機會,而國外的教育體制卻剛好相反。
最后,語言的本質是思維,更準確地說,是以聲音為主的思維,所以語言能力,首先建立的是用這種語言的聲音交流的能力;一般其他語言文字的掌握,是通過學習“字母如何代表聲音”來實現對文字的掌握,所以本質上是不學習“認字”的;惟獨中文是特例,幾乎是世界上唯一在使用的像形文字,跟聲音沒有太多關系,而中文的識別,是需要通過努力學習才能會的,非常不同于識別其他文字的原理,甚至使用了大腦不同的部位。
掌握任何語言,都應該先掌握其語音的交流,然后再學習文字;一般語言的文字,是可以根據語音的規律自然掌握,不需要學認字。對大多數中國同學來說,依然還是崇尚這句真理“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