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問題主要在于想得太多,而讀書太少”,楊絳先生在回復一位倍感迷茫的青年的回信中寫道,不少人都很熟悉這句話,我也不止一次用這句話反思自己,可是讀了許多書,我才發現,讀書太多未必就不迷茫。
步入青春期的我一直被一種莫名的感傷籠罩著,對這個世界充滿了不信任,敏感而惡毒地揣測每一個與我接觸過的人的心思,表面上一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好學生模樣,實則內心惶恐不安,十分在意自己的形象,生怕自己做錯事、說錯話惹得誰不愉快進而報復自己,處處謹言慎行,現在想起來簡直可笑,我甚至覺得自己得了精神疾病,在上生物課的時候用心記錄下老師所講的精神病與神經病的區別,并且仔細對號入座,并嘗試閱讀哲學書籍自我治愈,可惜的是,我并沒有成功地自我解救,反倒是隨著年歲的增加,這種感傷的情緒逐漸化為一股青煙散去了,不知所蹤。
為什么呢?因為我選的第一本書是周國平的《尼采:走在人生的邊上》,尼采,這位癲狂的天才的思想我至今也不大明白,那時候讀書也是一知半解,總感覺此書的基調是悲觀消極的,上帝都死了,只有超人是世界的主宰,那平凡的我活著還有什么意義?看啊,我每天思考的都是這個問題,雖然余華在《活著》里給出了答案:活著本身的意義就是活著,我哪里懂得,依舊是模糊的。
年少時單純,容易相信,讀一本書便信一本書,這個習慣至今也難改,觀點不一便會生疑,尤其是讀書找答案的人,讀書本身并沒有意義,不過成了靈魂的一部分而已,迷茫是年輕時代的特點,青春的熱血直沖頭頂,理想高于現實,所以那些今天看似愚蠢的選擇放在當時卻是最合情理的,這是我們年輕的證明。等到我們慢慢長大,開始為生活奔波,現實的重擔壓在肩膀上,還能抬起頭看看星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