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學子調研廣元貧困鄉鎮:震后九年經濟建設正快速發展

本文參加#感悟三下鄉,青春筑夢行#活動,本人承諾,文章內容為原創,且未在其他平臺發表過。青川縣和劍閣縣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遭到嚴重破壞,國家頒布多項扶助政策,大力支持災后重建。兩縣均被評為四川省級貧困縣,九年過去兩縣經濟已得到快速發展,脫貧工作仍在持續進行。

7月7日至7月23日,四川農業大學中國夢三農情之興農惠民實踐團隊來到四川廣元市青川縣、劍閣縣,通過走訪各貧困鄉鎮,開展為期17天的基層扶貧調研、科技助農實踐活動。

地域偏僻阻礙經濟發展,農業局為養殖戶“找出路”

一棟棟新穎別致的川北民居樓掩映在青山綠樹間,一條條公路宛若玉帶通往大山深處的偏遠山村。從青川縣城坐車到達樂安寺鄉大約需要兩個小時,一路崎嶇顛簸讓實踐隊員身體略感不適。

“等你們好久了,我帶你們去看看我們這邊養的土雞和栽培的木耳。”獸醫站站長張曉強熱情地接待實踐隊。

交談了解到,張曉強不僅是樂安寺鄉獸醫站站長,同時也是國家級貧困村大壩村的村干部,他主要負責聯系外地的經銷商來收購村民種出來的木耳。“青川木耳是青川的一大特色,這里栽培規模大且質量好,只要能找到收貨商,這將是一筆可觀的收入。因此能讓他們把養育出來的東西賣出去是我最開心的事情。”張站長說到。

大約20畝左右的木耳栽培區,由幾個養殖戶聯合承包。

“多虧農業局幫我們在外面聯系了商家來收購我們產品,不然真的很難賣出去,這里的交通確實不方便,以前很多商家都不愿意來。”朝珍土雞養殖農場場主柴義明激動地對實踐隊員說到,“產品能賣出去,我們也有了搞好生產的動力,我們村很多人都重建了新屋并裝上了太陽能熱水器,大家的生活漸漸好了起來。”

政府扶貧多政策,科學指導仍欠缺

“我們養雞養牛都是幾家幾戶一起在搞,疫苗都有打,養的越多,國家撥給我們的補助就越多。”前進鄉雄羽樂家庭農場負責人羅衛東說。據了解,青川土雞的養殖扶貧政策是:年出欄量在1000只以上,疫苗齊全得病率低的養殖場(家庭農場),經獸醫站認定證明之后就能一次性獲得數萬元的補助,以此來鼓勵農民們以合作社的形式進行大規模養殖,提高養殖效益。

“大爺你養的這個雞有雞啄羽和啄肛的現象,你平時喂食的時候多喂一點紅苕藤和菜葉子。”實踐隊員莊俐瑩告訴養殖戶王大爺。像王大爺這樣的養殖戶還有很多,他們在政府提供補助下擴大了養殖規模,但是在防病治病方面的能力卻相對欠缺,每當有養殖調研員下鄉進行技術指導時他們都很開心。

在貧困突圍中,部分村民結合當地特色發展增收致富產業,雄羽樂生態養殖觀光園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念生態經、打綠色牌、走特色路、發種養財”是該地的生態發展理念,鼓勵當地農戶通過帶地入社,反租倒包的形式種草養畜,獲得土地租金和勞動收益。

實踐隊員正在給王大爺介紹啄羽,啄肛現象的防治方法。

一業興,百業旺,核心在富民

旅游業是劍閣縣的“龍頭”產業;旅游業每增加1個直接就業人員,能帶動產生5個就業崗位;門票收入每增加1元,可帶動相關行業收入增加4.3元。“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唐代詩人李白游歷劍門關時感慨萬千,不由得吟出這首為世人傳誦的《蜀道難》。“當地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正在高速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脫貧致富指日可待啊!”實踐隊長張謹嘯感慨道。

“2010年到現在,劍門關的游客越來越多,我就用攢起來的錢開這一家紀念品店,不再種田和外出打工,家庭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一位古鎮上店主告訴實踐隊員。據了解,當地政府重點開發旅游業,游客數量與日俱增,為當地群眾開辟了就業、增收新門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比較困難,通過文旅融合解決剩余勞動力就業就是一條理想的途徑。在脫貧項目的幫助與鼓勵下,一部分人漸漸選擇嘗試與旅游業相關的工作,使得收入較以前大幅提高。

在燈光的映襯下,劍門古鎮展現出她的柔美風情。

扶貧攻堅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政府在這場戰爭中起了很好的帶頭作用,并成功地調動了震后青川養殖戶們的積極性。一方面他們利用荒地搞種植業,大規模種植青川木耳,使之成為地標產物。另一方面他們響應政府提倡的綠色農業發展新模式,合理利用當地資源和政府資源,引入新的養殖技術,通過建立農村養殖合作社大搞生產。同時,興起的劍門關旅游業更是完全得益于政府的大力開發,讓千千萬萬的劍閣人找了“生路”。“種”“養”“旅”三駕馬車并駕齊驅,使震后青川經濟快速發展至今。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