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看此文的讀者一定看到過這條建議:
年輕人第一份工作,不要太在乎工資!
其實這也是我的建議,但我第一份工作時,并沒有太在乎工資,因為我和很多畢業生一樣不是不在乎,而是沒有在乎的資格。因為身處在西部省份,在做IT的公司中,并沒有太多的選擇,或者換一個選擇也不會有太多的工資漲幅,所以也沒有在乎工資的必要。特別是在10年前,好像大家的起薪也都差不多。
不過,現今的應屆畢業生可能面臨比10年前的我們更嚴峻的局面:以前是選擇面不大,現在可能是根本就沒有那么多工作崗位。
對年輕人第一份工作的建議
如果說不在乎工資,那在乎什么呢?
如果我說在乎成長,很多人覺得假大空。我遇到過很多工作過多年的程序員,仍然在乎20%的漲薪就換工作,而我指出應該看重別的東西時,往往被說成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對于很多處于生存階段的人來說,生存和討好丈母娘才是要在乎的事情。
但其實自己計算一下,也知道工作前幾年的工資并不能解決什么大問題,即使漲了50%很多人還是月光。但那個時間段是自己最好的發展階段,如果錯過了,可能你會一直陷入一個痛苦的循環中。剛開始工作的目的應該更多在乎成長,只要讓自己持續地成長,收獲是你預想不到的。
如果只說成長似乎太寬泛了,我還是給讀者結合當前的時代和技術背景來給一個具體的建議吧,既然具體化了肯定就難于合適每一個人了,所以大家不妨只是做為一個參考就好。
因為我一直被程序員的職業困惑所困擾,所以也致力解決這個問題,并決心幫助一些程序員也解決這個問題。我給剛畢業即將從事IT事業的年輕人的建議是:
第一份工作不要太在乎工資,要關注自己所從事的公司或技能方向是否涉及(開發或者使用都算)大數據或者機器智能!
建議的來源:兩本書
這是最近從兩本關于機器智能的書《未來簡史》和《知能時代--大數據與智能革命重新定義未來》得到的啟發。
《未來簡史》更像一本哲學著作,從人類的視覺來考慮未來的發展。然而看后不免有些悲觀,人文主義統治人類思想的幾百年間,給人類虛構了很多有意義的故事,使得人類社會得以保持一定的穩定。在后人文主義時代,人及人類并不像故事中所敘述的那樣有意義,而“可能”(目前的科技水平其實是一定)只是一系列隨機的結果。也就是現在常說的不確定性!
而《智能時代》對于大數據和機器智能將來取代人類說得更具體一點,并表示目前我們已經處于智能革命的拐點上!真是應了英國文豪狄更斯的一句話: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知能時代》有點像是對《未來簡史》的補充,它用生動的案列故事和論述更深刻的告訴我們:
未來,信數據得永生!
智能時代的思維方式
第一次工業革命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機械思維。其實,也就是你腦海中常用的思維方式,即因果關系!機械思維是建立在一種確定性基礎上的方法論,工業革命是機械思維的結果。
但在信息時代,人們意識到世界是建立在不確定性的基礎上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消除不確定性。機器智能不再靠模擬人類的思維來獲得智能(即思考產生智能),人類在這條道路上走了五六十年以失敗告終。而新的方式是把智能理解成數據模式,靠大數據的收集、處理來消除不確定性得到結果,而不在乎這個結果的原因是否可知或者合理。
這是一種思維關系的變革!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人的工作從農業轉換到工業,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人的工作轉換到服務業(第三產業),那么信息革命和即將發生的智能革命呢?
我們還無法預言未來是否會產生更多的新產業,來滿足釋放出來的大多數人的就業,但我們已明確知道每一次工業革命,受益的都是率先接受和使用新技術(思維)的人、企業或者國家。
未來,為什么而戰?
隨著科技的進步,現代社會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人來工作,就可以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而多出來的不需要工作的人,要做什么呢?
那時,你(或者你的孩子)可能得為有一份工作為榮。而這份工作,決不會是重復的體力勞動或者智力勞動,因為這些方面機器絕對做得比人好。而不需要工作的人靠社會救濟“養著”,其唯一剩下的“工作”就是消費。很遙遠嗎?你是否已經常在埋怨某些單位已經這樣做了?
也許那些太遙遠了,其實從最近的點來看,未來也一定是大數據的天下。那么做為一個程序員,或者別的行業從業者,一定要去學習開發大數據嗎?
這個到不必要,如果你無法加入到開發的行例中,那么加入到使用的行列中,也會極大受益。而對于個人來說,首先要改變的就是思維方式,從原來的機械思維轉換到現在的大數據思維。
所以,第一份工作,不要太在乎工資,而是要關注你所做的事情和大數據或者機器智能是否相關。如果,你無法選擇一家這樣的公司,那么也可以從轉變自己的思維模式開始。這其實也是我對自己的自勉!
結尾
也許我們站在了一場革命的拐點上,但可能也是一個好機會。引用《智能時代》里的話結束這篇文章:
要么成為%2的人,要么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