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中的新生物學——讀《失控》

《失控》封面


寫在前面的話

如果你還沒有看過這本700多頁的大部頭,那么可以先看看我的讀書筆記。為了不讓自己看一章忘一章,每看完一章我就會做一些摘要,并且寫一點感想,以供自己之后參考。

《失控》的讀書筆記(前言~第九章)——“九律初見端倪”

《失控》的讀書筆記(第十章~第二十四章)——“進化不能產生一切,但是可以解釋它們”

《失控》這本書可讀性不能用艱難,更不能用通俗,二者皆有,可謂“復雜性”。

之所以這么說,不僅在于本書資料異常詳實,涉及的知識理論領域眾多,而且在于作者的寫作手法,有的時候俏皮生動富有文學色彩,有時候又艱澀難懂無法閱讀、如果說這個可能跟中文版的翻譯者有關,那么整個書的系統脈絡不是線性結構,而是交織交集,導致閱讀困難,就是作者所致了。

不像其他的外文書籍,作者善于在書本結尾章節對自己的觀點進行梳理,作者的觀點分布于各個章節,我覺得可能KK也不是特別明白自己想要表達什么,只是在對一個問題的探討過程中,不斷的遇到其他的問題,他就著這些問題一直探索下去,這本書或許只是他的一個思想軌跡。讀者如果想吃透這本書,需得自己從這紛繁的40多萬字中,拎出主線。當然,這是你的主線,不是我的。

看完之后,我的腦海中留下最深印象的,便是兩個名詞:活系統與進化。而這也將成為我簡單梳理本書的兩個關鍵詞。

一、何為“大千世界”?

“大千世界”本為佛教用語,泛指廣大無邊的人世。KK在《失控》第十四章,提及了博爾赫斯文學作品中的一個形象——大千圖書館。這個圖書館其實是個書籍迷宮,囊括了所有可能有過的書。

它由數目不定、或許是無限多的六邊形回廊組成,六邊形回廊的每面墻有五個書架,每個書架有格式統一的35本書,每本書有410頁,每一頁有40行,每一行大約80字。

在這些書中讀到的每一行有意義的簡單陳述中,都充斥著毫無意義的雜音、混亂的文字和互不相干的思想?;闹囀菆D書館的普遍現象。幾乎所有的書都充滿著隨機的文字。有可能500年的探尋才能發現兩頁合乎理性的文字。

在某處六邊形回廊的某個書架上,肯定有一本書是完美的,堪為其余所有書籍的范本。

怎么樣,是否覺得這樣的描述新穎卻又熟悉。完整閱讀完整本書的讀者,肯定能夠想到這是個隱喻。這樣一個圖書的大千世界里,想要找到自己想要的那本書,就如同想要形成一個復雜穩定的活系統,而找尋的方法,KK說,那也是一種進化?,F在看來,的確是。允許并鼓勵犯錯、自下而上、追求多目標而不是最優等,不就是活系統的九律嗎?

所謂活系統,KK給出的定義是:

所有具有生物活力特質的系統,人造或天然。

既可以稱之為活系統,我更愿意稱之為”群氓系統“。說起群氓,可能會聯想到《烏合之眾》,在這本書中,群氓是個多數人暴力的代表,是愚昧和暴政的意象。然而群氓在此處并不是一個貶義詞,它是活系統的基礎,是”涌現“的保證,是自下而上的執行者。

群氓系統可大可小,而全書中所提及的活系統非常多,不同的例子幾乎貫穿了整本書。

第二章的蜂巢系統和蟻群系統、第三章的機器人組建、第四章的草原與天然火系統、第五章的地球自然環境發展系統、第七章的自我成熟的機械(比如蒸汽機)、第八章的蓋亞系統、第九章的生態圈系統、第十章的工業智能領域、第十一章的網絡信息、第十二章的電子貨幣系統、第十三章的各種上帝游戲和擬像系統、第十四章的大千圖書館、第十五章的計算機病毒進化系統、第十六章的動漫玩具世界中的虛擬形象的自我學習等。

KK討論這種活系統,為的是討論整個人類科學技術、思考方式的進化前景,如何從無到有,社會將過渡到何種階段,互聯網將會給整個人類文明帶來怎樣的影響。因為這些都可以算得上是活系統。

每個活系統的特點是:沒有強制性的中心控制;次級單位具有自治的特質;次級單位之間彼此高度連接;點對點之間的影響通過網絡形成了非線性因果關系。利處是:可適應、可進化、彈性、無限性、新穎性;缺點是:非最優、不可控、不可預測、不可知、非即刻。

當然,這種分布式系統最大的特點其實是兩點:去中心化和自上而下的控制,它的發展需要新生物學中的”進化“。那么,新生物學中的進化是什么?

二、何為“新生物學”?

為什么我會提到”新生物學“?本書的副標題翻譯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直譯的”機器、社會與經濟的新生物學“,一種是意譯的”全人類的最終命運和結局“。而我更喜歡第一種,直白的道明了本書的中心觀點,而后一種,不免有些標題黨的嫌疑。

KK提到的新生物學,其實就是探討新環境下的”進化"。提到進化,就不能不提達爾文進化論。但是KK認為達爾文進化論已經不適用,而且對它表示了非常多的質疑。達爾文進化論認為:

新的物種是通過不間斷的、漸進的、獨立的和隨機變異的線性過程形成。

但是約翰·湯普森認為,生物是共同進化的。布蘭德更進一步說:

進化就是不斷適應環境以滿足自身的需求。共同進化是更全面的進化觀點,就是不斷適應環境以滿足彼此的需求。

而喬伊斯則認為,在另一種進化中,進化所受到的壓力是由我們來決定,而不是自然,這叫定向進化。

定向進化是另一種監督式學習,另一種遍歷博爾赫斯圖書館的方法,另一種繁育。在定向進化中,選擇是由培育者引導的,而非自然發生的。

拉馬克還提出了更進一步的質疑,簡稱為拉馬克進化,即獲得性遺傳。

生物在出生后,為適應環境的變化可能產生變異,并且這種變異可以遺傳給后代。

還有很多的質疑者提出了許多重大課題,例如自然選擇的適用極限是什么?有什么是進化所不能完成的?在我們所能理解的進化之中或者之外,是否還有什么別的力量發生著作用?進化是否有目標?是否可預測?我們能夠實施的控制有多大?

很明顯,光自然選擇是不夠的,所以KK提出了在他看來不同的進化形式:

首先是自下而上和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系統。上面提及的各種活系統,無論是蜂群還是經濟體行為,都分布在眾多更小的單元上,但是總體大于各部分的簡單和,多出來的部分分布于各部分之中。當所有都分布在分布式網絡中時,遍及各處的問題都會圍繞涌現,要求全面控制必須以并行的方式,由自身最底層相互連接的行動。這便是進化的過程,他們在自我學習。

其次是共同進化和定向進化。無論是草原與野火,還是蓋亞模型中的各種生物,系統中各個部分通過共同進化的方式,彼此為對方提供對方所需要的東西,這之間并不是零和游戲,而是一種共生共長。通過共同進化,不斷進步。而進化的過程中,我們培育人可以對其進行定向控制,以改變進化過程的某些因素,例如環境、例如所需進程的時間。這也是未來人工進化的一個重要點。

最后是自我學習、變自生變。如果對物質施予以精確的控制,你可以獲得1+1=2的結果,但如果你能催發出物質自組織的特性,那么你可能會獲得更大的驚喜。套套理論和混沌理論告訴我們,鑒于系統內部的因果關系,我們可以通過物質的自我學習,帶來超進化,讓進化帶來進化。

而來自于已有系統的分析,讓KK提出了大自然用以無中生有的九條規律:分別是分布式、自下而上的控制、遞增收益、模塊化生長、邊界最大化、鼓勵犯錯誤、不求最優但求多目標、謀求持久的不均衡狀態、變自生變。

進化雖然不能產生一切,但是它可以解釋一切變化。通過對進化的熟悉,我們可以對短期的發展路勁進行預測,當然,由于系統內部各個部分因果相生相環,做長遠的預測是徒勞無功的。人工進化的目的,不是猜測未來,而是揭示世界運行的規律,從而了解并改善未來。這是進化的目的,也是人工進化的目標,更是全人類的方向。

三、群氓系統中的信息控制與反控制

上述兩個關鍵詞,只是將整本書的邏輯理一下,而本書可分析的點不勝枚舉,給我感觸較大的,則是本書簡單提及的,互聯網環境下的信息控制與反控制。

在第十二章中,作者開篇提出一種密碼無政府狀態。在前物理學家蒂姆·梅的眼中,要阻止信息的越界流動是一件毫無希望的事情,而且如果:

我們能獲得軍方研發的加密算法,然后把它們移植到互聯網的廣闊天地中,那么我們就能建立起一套非常強大、牢不可破的匿名交易技術。兩個陌生人可以彼此索要或提供信息、用錢完成交易,不會有被跟蹤的可能。

這一切產生的結果就是企業當前形勢的終結,以及更加精密的逃稅黑市的興起。蒂姆管這個運動叫做“密碼無政府狀態”。

在這樣的一種狀態中,存在著一種加密和現存社會瓦解間的聯系。當情報成為企業最主要的財富時,信息網絡成為一個沒有控制中心、沒有清晰邊界的分布式系統時,信息的控制和反控制之間的矛盾就更加白熱化。在這場矛盾中,密碼反叛者和密碼朋克們堅信,數字必須匿名,因為匿名性是和合法身份同樣重要的公民工具。無法追蹤到郵件的來源,無法記錄財富貨幣在虛擬世界的流通痕跡,無法查詢到稅務數字記錄,當一切都可以私人加密與匿名時。

這似乎是信息反控制的一個極端形態,個人認為非??植?。這個恐怖并不在于帶來物理或者細節層面的災難,而是如KK所言,大行其道的加密技術會使對經濟活動進行中央控制的任何希冀都化為烏有,而我始終認為,必要的中央控制是必須的。這和KK在這本書中主張的自下而上的分布式控制有些相背,但是如果完全交付給“失控”,想想都讓人不寒而栗。或許在分布式系統中,或許真正通往未來的是新生物學中的進化,但是對于信息這種特殊事物,我們能夠承受多大的成本,來引導信息所在系統與互聯網系統或者說其他環境,慢慢成長呢?而如果我們對其加諸定向引導,是否又和所謂的自下而上無中央控制所背離呢?

然而,信息的自由是符合互聯網發展的趨勢的,數據流動起來了,就會創造透明,系統的能見度提高了,秩序對于關注者而言就會變得清晰。只有清晰透明,才會有真正的自由。如果一個人想要獲得更多的個性化服務,那么你就要變得更加透明,更少隱私。比如我正在聽的網易私人FM,又何嘗不是我讓自己的喜好透明了,這款app才能根據我的數據給我這樣的個性化服務呢?

隱私或機密就像人體中的微量元素,少量是有益的,但稍微過量,就會殺死機體。

無需像密碼無政府狀態下,那么極端。在通訊極其發達的這種情況下,政府和機構控制其他人的信息這種自上而下的結構不會穩定,我們可以將政府或機構視為網絡中一個普通而又特殊的節點,他們對于信息有一些過濾作用,但是節點廣布的網絡中,他們能控制的很少,只是做到必要而已。

最后再提一下KK贊同的信息控制方式。未來的互聯網會將所有的數據和信息都匯聚和共享到“云”中時,傳統的基于所有權的模式(Ownership Model)就會被基于訪問權的模式(Access Model)所取代。這和本章中提到的密碼反叛者提到的“螞蟻啃大象”的信息超級傳播方式類似。他們認為,信息想要的是自由地流動和復制。記錄數據使用量,降低信息流的價格。加密-計量的方法就這樣把價格昂貴的大塊數據分成便宜的小塊數據。這種方法將信息的掌控權都放在信息所有者手中,而將訪問權進行分發,其實對于如今的音樂、文學產業都有借鑒意義??紤]到這本書是20年前寫成的,膝蓋就默默的跪下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