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簡介:
本書成書于1994年,全名為《失控:機器、社會與經濟的新生物學》,書中提到并且今天正在興起或大熱的概念包括:大眾智慧、云計算、物聯網、虛擬現實、敏捷開發、協作、雙贏、共生、共同進化、網絡社區、網絡經濟等等。《長尾》作者克里斯·安德森曾如此評價:
“這可能是90年代最重要的一本書”,并且是“少有的一年比一年賣得好的書”。“盡管書中的一些例子在十幾年后可能有些過時,但(它們所表達的)信息卻越來越成為真知灼見”。
寫在讀書筆記前面的話:
然而我感覺,KK在寫這本書時,也沒有完全弄明白自己想要表達什么,正如他在書中第二十三章表達,他寫本書的方式是去追尋問題,每次寫的時候,遇見不明白的,他就會去深入研究,直至搞懂并且遇見下一個問題。所以整本書感覺像是他的一個零散的思維筆記和軌跡,全書每一章拿出來,放在當時的環境下,都有神一般的預測和前瞻性,充滿KK的腦洞。《失控》分為上下兩冊,主要圍繞著“活系統”的進化的主題。什么是活系統?什么是進化?進化中涉及到的控制又是如何?進化的未來在哪里?都是書中討論的主題。
這是一部思考人類社會(或更一般意義上的復雜系統)進化的“大部頭”著作,對于那些不懼于“頭腦體操”的讀者來說,必然會開卷有益。為了將這個涉及到生物學、遺傳學、物理學、博弈論、計算機科學、心理學等各種領域的大塊頭細細消化掉,我用了將近兩個月的業余時間,一點點的看,有時驚艷、有時枯燥、有時疑惑、有時無奈。
為了讓自己的閱讀留下痕跡,我在閱讀完每一章后,都寫了非常簡短的總結,這就成了下面兩篇讀書筆記。
本篇接上面一篇讀書筆記:《失控》的讀書筆記(前言~第九章)——“九律初見端倪”
本部分主要是圍繞進化的相關理論,來討論人工進化的問題,正如副標題而言,機器、社會系統和經濟領域的新生物學。
第十章到第十二章的筆記我給粘貼復制沒了。。。但是其實這三章的內容我非常喜歡,第十章大體是轉換了一個角度,不再是從已有的生物系統出發,而是從工業領域入手,講述了工業技術中的“生態”進化,而第十一章和十二章是一體,從網絡經濟的角度來討論系統的進化、控制和未來發展第十一章主要講了網絡經濟發展中的信息控制和反控制,第十二章則是網絡經濟發展中的另一個話題——電子貨幣,也涉及到貨幣信息控制和反控制。印象中這幾章提及了一個很烏托邦的研究小組,他們主張完全去掉政府的信息控制,讓所有的信息,通過加密的方式,“切成小片”,進入市場流通,并且不可追蹤,所有的都掌握在信息所屬者手里。當時看了心里一陣冷汗,想到的第一個就是“洗錢方便了。。。”
第十三章講了很多游戲,從開篇的《上帝也瘋狂》到后來的《模擬地球》、《模擬城市》,以及用于軍事訓練的SIMNET系統,到最后介紹的《泥巴》游戲。作者介紹這些虛擬現實的同時,對沉迷其中的用戶進行了心理分析,表明這一事物是應運而生。另外,根據這些虛擬現實中的玩法、發展,作者提出,這些蜂巢系統,依靠分布式智慧,它們的最終發展結果將會融合,成為一個真正的上帝游戲——自發控制,自行發展,自我調整,由群氓組成。當然,作者最后還是要探討一下這個涉及到的人文倫理問題,不過最后他還是認為,這個趨勢是不可逆的。
第十四章則從文化的角度聊了聊生物學與政治經濟學和思維邏輯演化的關系……好吧,我瞎扯的,這一章小的沒看太懂……但是我覺得想象力簡直棒,至少前兩章講博爾赫斯的“大千”圖書館我看明白了,好酷炫,我決定看完失控我要去看博爾赫斯的作品~成功圈粉。
好吧,其實雖然我沒有全部看懂,但是大概講什么還是有感覺的。主要是以博爾赫斯作品中出現的“大千”圖書館為引子,講述了一個在包含一切可能的無窮大但是可窮盡的世界里,如何人工進化出不同的事物,或者說按照KK這種一直將生物自然與機械科技纏繞在一起的人而言,這些事物,或許可以算的上是生命。創造出了不同的事物還不夠,這個世界里噪音和無用的東西(雖然有用的誕生于無用的不停進化),我們在進化中還需要發展思維能力,以在這樣的環境和世界中,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其實還是跟本書的活系統、失控有關。這種進化,有的就是科學家在虛擬的魚卵中加入了一行代碼,這個魚卵就進化成別的模樣,不受我們的控制,但是它們這些組成部分之間,又互相影響進化,不就是一個活系統嗎?
第十五章非常有意思,而且讀到這一章時,突然對十四章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我一直不明白為什么上一章作者花了那么大的功夫來說如何在博爾赫斯的大千圖書館中尋找自己想要的信息,這一章便做了說明,因為這個尋找的過程,是進化。
無論是生物學醫藥學上,還是計算機軟件系統代碼世界,并行的愚昧的小東西,在死亡這個最笨但是最有效的指揮棒下,能夠發展出比人類能夠達到的更好的分子結構,寫出更好的代碼。多細胞生物本質上就是在宇宙尺度上運行大規模的并行代碼,進化是最自然的編程方式。
其中,作者不斷強調拉馬克的進化論——獲得性遺傳、定向進化;艾克利的弱學習——利用最少的輸入信息,獲取最多的輸出信息的“弱學習”等概念,為的就是說明并行系統將會是工程霸權的終結,因為系統如果不學會進化,就一定會被淘汰。
當然一定會有疑問,那就是進化意味著失控,如何確保安全?kk的回答是,沒有辦法。我們就應該舍棄控制而取力量。放手才能開花結果。“反正我們也從未抵制住過魔鬼的誘惑”。
第十六章的內容理解起來非常容易,很像書的前幾章提到的機器人進化以及“包容結構”,這一章無非是讓低等動物、計算機中的虛擬形象也學會自我學習,自我進化。但是本章提了一個比較重要的概念——協同控制。即,伙伴關系、協同控制、人機混合控制。kk認為創造者必須和他的創造物一起共享控制權,同呼吸共命運。就像飛機駕駛系統和駕駛員,不可以一方過于偏頗,都會造成事故。失控只是一種對未來趨勢的夸張說法,人類總還是要掌握一定的控制權,只是如何控制,二者的關系,需要是“協同”。
第十七章依然講進化,先提及了軟件邏輯中隨機進化的基元邏輯,再談到了生命的定義和人造生命,最后提出超生命的概念。這些其實很好的表達了我一直想說卻不知如何表達的話。比如我前面總是說kk偏向機械自然結合什么的,其實我就是想表達自然生命和人工生命,或者叫超生命之間,kk過于強調后者,并且將二者的關系提到了很高的高度。
第十八章中,作者討論了文化與生物體、文化與進化的關系。作者首先提出生物學的一條“中心法則”——信息由基因傳遞給肉體,但絕不可能倒推。但是隨后提出繞開此法則的“拉馬克進化”(前文已經提及,此處強調),對此進化褒獎有加。作者認為進化的精髓是——誰有靈活的外在表現形式,誰就能獲得回報,即要將后天習得的技能轉化為先天性遺傳的特性。
由這一點,作者比較了學習和進化兩種生物活動,從一種全新的角度來看待文化與生物進化的關系。學習可以看作為一種人工進化,而將人工進化注入制造系統中,會加快進化的速度。而學習必然會帶來文化。作者認為,基因變化是文化變化的先決條件。“我們之所以擁有能創造文化的大腦,是因為文化需要并產生這樣的大腦……文化修改我們的基因”。
隨后,作者又列出進化的六大流程:系統自發、復制、遺傳控制、肉體的可塑性、彌母文化、自我導向的進化。并提出,進化的工作就是通過創造所有可能的可能性借以棲身的空間來創造所有可能的可能性。
第十九章中,作者接了上一章拉馬克進化的題,聊起了后達爾文主義,或者說是在不斷的懷疑質疑達爾文主義,無論是新的還是傳統的。作者提出共生、定向變異、跳變、自組織,來討論達爾文進化論中所說的所謂自然選擇在進化中扮演的角色,并且對該進化論中表達的漸進式進化、自然選擇的必然性表示質疑。
“自然選擇并不是進化,進化也不等同于自然選擇,正如算術不是數學,數學也不等同于算數一樣。”“在自然選擇之外,進化還有許多其他因素。進一步說,一個大膽而富于冒險精神的藍圖正從這些問題和碎片中呼之欲出——開展生物學之外的人工合成進化。”
而對于漸進式進化,作者舉了“跳變論”的例子,認為,漸進式只能解釋從紅玫瑰到白玫瑰,無法解釋從蟲子變成蛇。作者認為DNA不能為所有事情編碼,進化也不能產生所有東西,只能解釋一些東西。
第二十章比較短,提及了斯圖亞特·考夫曼和郎頓的理論框架。無論是迭坐、噴涌、自催化、自調節或者是套套理論、因果循環,都可以用本章最后一小節的一段話總結:
自然起始于一堆相互作用的聚合體,他們通過自催化作用生成新的聚合體,并連接成網絡,以使進化能夠在最大限度的發生。這個富含進化的環境產生了細胞,而細胞也學會了調節自己的內部連接,以保證系統處于最佳進化狀態。在混沌邊緣所邁出的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的踏在最有靈活性的小路上,不斷增加它的復雜性。
說到底,作者是又拉出了一套理論來質疑達爾文進化論,從而把對人工進化的討論向前推進一步。
第二十一章中,作者在探討進化是否具有目的性,是否具有必然性,是否有自己的方向。他用前面章節中提及的混沌理論、套套理論等為探討素材,提出超進化的七個趨勢:不可逆性、遞增的復雜性、遞增的多樣性、遞增的個體數量、遞增的專業性、遞增的相互依存關系、遞增的進化力。并且認為“變自生變”。
第二十二章中,作者前面用很大篇幅在說進化的可預測性,其中有一句話為“具有正面意義的短視”,即活系統中,能夠充當分布式裝置,可以對未來做近似的推測,并做這些短期的預測。之后,作者解釋了莫迪斯的三個范圍:不變量、成長曲線和循環波。用此三種預測模式表明,在系統提高了能見度的某些特定時刻,可預測范圍范圍會得到調整。
之后,作者提出了一個反面例子——“增長的極限”模型。這個模型不僅塞滿了反饋回路、演練情景,而且只有有限的總體情景、錯誤的假設、無法學習、世界平均化、不能模仿開放增長。并總結說,分布式存在和無止境的進化是活系統的兩大必要條件。
第二十三章已經開始有點結束的意思了。作者以學科會議為例,道出自己寫這本書時的初衷,并且承認自己的無知,還吐槽現在的知識,缺少理論知識的學科越來越缺乏,有很多人研究的越來越紅火。庫恩的科學變革理論中認為,范式變革往往來自于異常事物,但是作者認為,這些異常事物不是進化或者變革的原因,而是結果,因為大多數異常事物在初期是被忽視的,不是異常~
第二十四章也是最后一章,以九律進行總結。
分布式:蜂群意識、經濟體行為、超級電腦的思維、我的生命。
自下而上的控制:全面控制必須由自身最底層相互連接的行動,通過并行方式來完成,而非出于中央指令的行為。
遞增收益:正反饋、滾雪球。
模塊化生長:創造一個能運轉的復雜系統的唯一途徑,就是先從一個能運轉的簡單系統開始。
邊界最大化:世界產生于差異性,彼此差異的實體,要通過每天都在發生的數以千計的微小變革來適應世界,健康的邊緣很重要。
鼓勵犯錯誤:鼓勵試錯。
不求最優但求多目標:與其費勁將任一功能最優化不如使多數功能足夠好,這才是大型系統的生存之道。
謀求持久的不均衡狀態:靜止不變和過于劇烈的變化都無益于創造,但若不能在一個平衡點上保持穩定,就幾乎等于爆炸,因此要謀求持久的不均衡狀態。
變自生變:協調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