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城北走降氐,娘子軍前高義旗,今日關頭成獨笑,可無巾幗贈男兒。”
平陽公主、唐高祖李淵第三女,唐太宗李世民同胞姊妹,大唐七萬娘子軍的主帥,上下兩千年歷史中唯一一位以軍禮下葬的公主。
娘子關位于今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素有萬里長城第九關之謂,綿延不斷的群山之中有一關隘雄踞其中,依山傍水,居高臨下,關上有一副對聯“雄關百二誰為最?要塞三千此關名。”
歷史上的平陽公主沒有出生年月、沒有名字記錄,沒有獨立的傳記記載,唯一能證明她過往的怕就只剩下這座由她親自主導修建的關隘,和腳下這塊她曾用青春和汗水守護過的土地了。
大業13年,開張剛剛38年的楊家鋪子危機四伏,在過去的四年里,急性子楊廣修了大運河,長城、洛陽城,征巡了張掖、吐谷渾、高句麗,把別人幾輩子干不完的事情統統壓縮在了四年時間里。想來那個年代應該是有豆腐了,也應該有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這樣的話了,不知道楊廣先生是否聽過,但是,那些鎮守各方的公侯王應該是聽過的,因為,這一年,他們不約而同開始強拆楊家的店鋪,瓜分楊家的家產了。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剛剛平靜了38年的中原大地上,猶如油鍋進冰水,炸了!
太原留守唐公李淵與子世民及劉文靜、裴寂等起兵,向突厥稱臣,引兵西進,招降孫華,流河入長安。
竇建德在樂壽(今河北獻縣)稱長樂王,年號丁丑。
杜伏威破隋陳棱,據歷陽(今安徽和縣),稱總管。
余圓朗破東平(治今山東鄆城東),據有瑯邪(治今臨沂)以西,北至東平之地。
盧明月在淮北稱無上王,被江都通守王世充所敗而死。
朔方鷹揚郎將梁師都據延安等郡,稱梁帝,改元永隆,受突厥為大度毗伽可汗。馬邑鷹揚尉劉武周據郡,陷樓煩(治今靜樂)、定襄(治今內蒙古準格樂旗東北十二連城)起兵,稱永樂王,改元丑平。
金城府校尉薛舉起兵,稱西秦霸王,年號秦興,旋改稱秦帝,取天水為都。
李軌在武威起兵,稱河西大涼王。
翟讓、李密取興洛倉,開倉濟眾,翟讓推宇航局為首,稱魏公,稱元年。
唐略定山南、巴蜀三十余州及新安(今屬河南)以西之地。
羅川令蕭銑在巴陵(今湖南岳陽)重建梁國,稱王,年號鳴鳳。
這一年,滿地王侯將相,開國皇帝,不要錢,隨便撿,方圓十里就是一國,黃歷上畫上一筆就是元年。
這一年,平陽公主也開始面對人生中最重大的一次抉擇。
她的父親和兄弟在老家太原起兵,劍指大隋江山,她的丈夫從長安出發,潛往太原,與她的父兄匯合,而她,由于擔心自己的身份引來追兵,便于丈夫分開,獨自前往陜西鄠縣。長安至鄠縣,按照現在的交通距離,是西安至戶縣,約50公里,車行需要1小時,步行需要7-8小時左右。一個女子,帶領著為數不多的家丁仆從,開始了自己人生最輝煌的征程。
大業13年中,沉寂許久的鄠縣李家莊園中迎來了久違的主人,莊園內外也一改往常景象,家丁府役各司其職,連門口的守門的甲士也比往常增加了一倍,府內各處也都分布著帶著刀劍的甲士護衛,氣氛格外嚴肅。這些甲士,衣履簇新,刀鋒銳利,原是鄠縣一帶山中的亡命之徒,李家三娘更裝易服,自稱李家三公子,出散家財,招募壯士死士,既有太原留守的背景,也有財帛誘惑,時間不長,這附近的散勇流寇就都被這位李家三公子收歸麾下了,一下子人數就激增數百人了。
有了這數百人的隊伍,平陽的心里有了些底氣,她就把目光投向了附近一處叫司竹園的地方,這里匯聚了一伙胡匪,,首領叫何潘仁,嘯聚山林,占山為王,人數多達3萬余人,而且其中有戰斗力非凡的西域胡騎,駱駝騎士,戰力非凡,且現在沒有歸屬于任何一支勢力,可以收為己用,于是派遣出家中僮仆馬三寶前往游說。亂世之中,英雄易出頭,壯士好建功,馬三寶雖然當時只是平陽公主夫家——柴家的家僮,但卻有將帥之才。馬三寶秉性機敏狡黠,口才更是突出,憑借著三寸不爛之舌,愣是把兵力勢力遠大于平陽,也有稱帝之心的何潘仁說的心服口服,隨后親自領人前往李家莊園,作了平陽的親兵。有了這一支聲勢浩大的隊伍加入,李家在陜西的實力一下子增至數萬人。
此時,平陽在鄠縣又等到了另一個人,叔父李神通,李神通原本與平陽一樣,在長安生活,聽聞兄長李淵在太原起兵后,李神通在立馬逃離長安,進入了鄠縣附近圭峰山一帶,同行的還有長安豪俠史萬寶,兩人在鄠縣山中拉起了一支約萬人的軍隊,起兵造反,呼應李淵。
兩支人馬在鄠縣匯兵,約5萬人,夠了,可以開打了!
李家叔侄的第一個目標就是他們的腳下的土地,鄠縣!
鄠縣,位于關中三郡之一的京兆郡,屬于關中平原腹地,南依秦嶺終南山,北至渭水,戰略地位突出,李家數萬人的兵馬屯兵此處,必然需要一處戰略要地,以做到進可攻,退可守,因此攻下鄠縣是占領關中的第一步。這幾乎是一場毫無懸念的戰爭,李家數萬兵士,鄠縣守衛稀疏,幾乎不費多大氣力就攻克了鄠縣。
有了鄠縣,就以此為中心,平陽繼續派出馬三寶,向其周邊的其他小勢力游說,包括后來成為唐初大將的李仲文、白善思、丘師利都是在馬三寶的游說之下,紛紛率領人馬投歸于平陽的旗下,于是,李家在關中的勢力進一步擴大。
大業13年,任西京,即長安留守的是隋煬帝楊廣13歲的孫子,代王楊侑,鎮守長安的將領主要是虎牙郎將宋老生,左武候大將軍屈突通。李姑娘在人家眼皮子底下開疆拓土,興兵占城,自然引起了長安方面的注意,不過不知是因為當時東墻倒了西墻倒,實在不知要拆哪個補哪個?還是因為李淵已從太原劍指長安,無暇顧及,結果是,長安方面面對著關中日益崛起的李家勢力,派出了年過七旬的老將衛文升、另有陰世師、骨儀出兵征討盤踞于鄠縣的李家軍。
面對來勢洶洶的隋軍,平陽公主在加緊訓練新軍同時,親自選擇任命將領,以馬三寶、何潘仁為將,領兵于鄠縣城外與隋軍對陣,數次擊退隋軍。與此同時,隨著李家軍力的不斷壯大,小小的鄠縣已經遠遠無法滿足平陽公主的需求,在抵御來犯隋軍的同時,平陽公主也想著需要不斷擴大領地,拓展李家軍在關中的勢力范圍,從而為父親李淵劍指長安,奪取長安做好鋪墊工作。
同年,平陽公主領兵奪取了京兆郡的周至縣、武功縣以及始平郡 ,李家在關中的控制半徑一下子拓展了數倍,且不同區域間互為犄角,南北兼顧。同時,對于軍隊攻下的
所有地區,平陽公主嚴肅軍紀,禁止士兵驚擾百姓,不許劫掠財物,通過此法,安撫地方百姓,保證占領地區的后方穩定。
多管齊下,果然效果顯著,四面八方趕來投奔關中李家軍的人絡繹不絕,軍隊人數一下擴充起來,達到7萬余人。短短數月期間,平陽公主從一個逃出長安城的叛將家屬,到了擁有七萬部眾,雄踞一方的軍事統帥,不等不靠,不求不告,這種軍事統帥的才能非常人所能及。
一番埋頭苦干,站穩腳跟之后,李姑娘終于想起了遠在千里之外的父兄與丈夫,也終于記起來需要告訴他們自己的情況了。
大業13年9月,李淵主力黃河,進入關中地區,準備圍攻長安城。他還不知道自己的女兒已經在關中給他準備了一個極大地驚喜。知道父親已經領兵過了黃河,進入關中,李姑娘暗中派了使者前往父親軍中告知關中情形,李淵這時才知道,自己平素嬌養,數月不知行蹤的小女兒居然皮甲領兵,在關中地區發起了圈地運動,而且情形可喜。
李淵大喜過望,覺得這個女兒是在是可造之材,而且已經可以獨擋一面了,于是,要求女兒率領部分關中軍隊渡黃河,與兄弟李世民的軍隊匯合。同月,平陽公主即率領萬余人渡過黃河,在渭水以北地區,與李世民所部匯合。同時,平陽公主對于所帥軍隊具有獨立的指揮權,不依附與兄弟或者丈夫麾下。分開設營,獨立領導一支軍隊,當然因為她與眾不同的身份,這支軍隊也有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名稱——“娘子軍”,成了上下五千年歷史中獨一無二一抹色彩。自此,這支營號為娘子軍的軍隊便在這位巾幗英豪的領導下開疆拓土,征討多處,奠定了大唐萬里河山的基石。也因為此,李家三娘成了李淵所有女兒中唯一有軍功在身的一位,對于她的寵愛與賞賜自然也是與旁人不同的。
故事說到這里,似乎意猶未盡,可是卻偏偏到這里也要結束了。
大業3年,公元617年,是平陽公主人生中最特別的一年。
這一年,天下烽煙四起,群雄逐鹿中原,她雖是女兒身,也走出了閨閣紅妝,揚鞭躍馬,手握寶劍,做了她一直夢想,卻沒有機會做的事情。
暗夜無月,天上點點晦暗星光,遠處點點營中燈火,李家的三女兒站在土丘山,凝神遠望。
我是女子,閨閣中的描花繡朵,撫琴調香,自幼學來,我也能做得好,可是,我不喜歡啊。
我喜歡的是打馬原上疾馳的自在,喜歡長劍破空,一箭中紅心時的灑脫,喜歡的是鋤奸佞、平亂世、濟萬人的快哉。
是的,我會好好地做下去的,會給這些跟隨我的人一個好的出路,會給這塊土地上的人一份安寧的生活,也會給我自己,以后的自己一個好的交代的。
夜風吹過,有些單薄的身影卻紋絲未動,依舊望著遠方……
武德六年(公元623年)2月,長安城中街頭巷尾議論紛紛,主要話題都只有一個,就是剛剛去世的平陽公主,以女子之身卻得鼓吹軍禮禮葬的榮耀,怕是千古以來,唯此一例。
那一日,莊重肅穆,綿延數里的殯禮隊伍中,有些不同與往常禮儀規格的物事。畢竟是帝都百姓,多少也見識過皇家種種的葬禮排場,卻還是被這不同尋常的場面驚訝到了。送殯隊伍前頭有羽葆(用鳥羽毛做的傘蓋狀物體)領頭開路,隨有載著軍樂隊的白鷺車,大輅,后面還跟隨有四十人執旌旗、班劍,隨從皆是虎賁士卒,甲胄齊備,一派肅殺之氣。一路望過去,哀苦沉痛之余,竟是還有幾分壯士慷慨悲歌之氣,便是執守一方的大將帥領,也不過如此。
生當躍馬橫刀,去亦軍歌相送,這一生,平陽公主,想做的,想要的,大抵都齊全了吧。
舊事如煙,即使落在白紙上,也不過寥寥百余字,對于她來說,一生雖不長,可是有的一段這樣的時光,不只是李淵的女兒、柴紹的妻子,孩子的母親,還有自己的所在,做自己愿意的事情,大約,也許無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