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古時歷朝歷代,開國君王不是雄才大略,如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等;就是亂世中的梟雄,如三國時蜀漢烈祖昭烈皇帝劉備、五代時后梁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朱溫等。不管哪一種,這些人都是當之無愧的人中之龍!
然額,凡事總有例外。貴為大唐300年基業開創者的唐高祖李淵,無論是正史《舊唐書》、《新唐書》,還是在古典小說《說唐》、評書《興唐傳》等,從策劃舉義,到建立大唐,再到之后的平叛統一,好像都是他的嫡次子、后來的唐太宗李世民,沖在前面各種牛掰,正主李淵反而是個只會點頭作揖的出聲木偶。
之所以唐高祖李淵會如此特殊,顯然與他力求完美的“好兒子”唐太宗李世民,擅改歷史記錄有關。事實上,起兵時已52歲的唐國公李淵,是一位宦海沉浮、文武兼備的牛人,比起當時才18歲的二兒子李世民,各種經驗值肯定高出不止一個段位。
悅史君認為,大唐建國立基最關鍵的人物,唐高祖李淵毋庸置疑;而李世民一路從龍反隋,大唐開國后又南征北戰,確實功績顯著。如果說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的左膀,那么右臂就是他的同母姐姐平陽公主了!
雖然由于《舊唐書》和《新唐書》作者的直男癌發作,平陽公主的名字和出生時間,都沒有任何明確的記載(下文中,悅史君暫且稱她為李姑娘);但她在大唐建國前后的作為,足以媲美任何一位血性男兒!
身份尊貴皇家親戚 嫁入將門強強聯姻
李姑娘出生的時候,她的爸爸李淵還是隋朝的唐國公。不過,雖然不是公主,但李姑娘的身份也是貴不可及,拼爹、拼媽都是杠杠的!
李姑娘的爸爸是隋朝的唐國公李淵,家里世代顯貴:李淵的爸爸李昞,是北周唐國仁公、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后被唐高祖李淵追尊為唐世祖元皇帝);媽媽獨孤氏則是北周衛國公、太保、大宗伯獨孤信的四女兒(后被唐高祖李淵追尊為唐元貞皇后),她的七妹獨孤伽羅,就是隋朝開國皇帝、隋高祖文皇帝楊堅的原配妻子文獻皇后。換句話說,李淵是隋文帝楊堅的外甥,隋煬帝楊廣的表哥,正牌皇親國戚?。?/p>
李姑娘的媽媽是李淵的原配妻子竇氏(后被兒子唐太宗李世民追尊為唐太穆皇后),則是北周定州總管、神武公竇毅,和北周襄陽長公主的女兒,北周武帝宇文邕是竇氏的舅舅;而隋文帝楊堅的長女樂平公主楊麗華,嫁的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長子北周宣帝宇文赟。這么說來,竇氏和隋文帝楊堅也有一定的親戚關系。有這么厲害的爸爸媽媽,李姑娘的背景簡直逆天!
長大后,李淵經過多方斟酌,把三女兒李姑娘嫁給了時任千牛備身的柴紹。
千牛備身的官職雖不高,卻是皇帝的禁衛武官,李淵年輕的時候,也干過這一職務。好吧,聰明如悅友所想,柴紹也不是一般人:柴紹的爸爸柴慎,是隋鉅鹿郡公、太子右內率,爺爺柴烈則是北周冠軍縣公、驃騎大將軍,也是出身名門?。?/p>
婚后,李姑娘離開父母,隨丈夫柴紹定居在隋朝首都長安城。
隋末大亂父親起兵 丈夫遠附自力更生
當時,由于隋煬帝楊廣的好大喜功和多次征戰,普通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難過,全國各地的反隋起義風起云涌,將隋朝統治集團及其軍隊主力,分隔于江都(今江蘇揚州)、洛陽、長安等三處,隋王朝的統治陷入四分五裂的瓦解狀態。
在這種形勢下,早就心懷異志的唐國公、太原留守、晉陽宮監李淵,也開始做起兵反隋的準備。
隋朝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李淵決定起兵。起兵前,李淵秘密派遣使者,想要將當時正在長安的李姑娘和柴紹,趕快召回到自己身邊,一是增加己方力量,二是避免遭遇隋廷的報復。
見完李淵的密使后,柴紹和李姑娘兩口子,發生了一段很有意思的對話。
柴紹對李姑娘說:“你爸爸將要起兵掃平亂世,我打算前去迎接他的義旗;但我們一起離開不可行,不僅我們可能難逃一死,還會提前暴露你爸爸的大事;但我一個人走吧,又害怕你留在京城有危險,到底應該怎么辦呢?”(都說女人愛東問西問,會糾結;看看我們柴公子,這問題也是一個接一個哇~)
李姑娘沒有一點猶豫,馬上勸丈夫說:“我爸爸現在正是用人之際,你趕緊離開到他那里去吧;我是一個女人,就算真的遇到危險也容易躲藏,我自己也會有辦法的,勿以我為念。”(爹和老公要一起干大事,兒女情長只能拖后腿,但真能留下來當肉票,也確實不是一般人~)
于是,柴紹立即從小道直奔太原。到達太原后,李淵立即授予柴紹右領軍大都督府長史一職。
丈夫有任務了,李姑娘也沒閑著,她很快也離開長安城,回到位于鄠縣(今陜西戶縣)的李氏莊園,女扮男裝,自稱李公子,將當地的產業變賣,賑濟災民,很快招收了一支幾百人的隊伍。
聯絡義軍收為己用 娘子軍成敗敵攻地
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李淵率軍三萬誓師,正式起兵反隋。在發布的檄文里,李淵斥責表弟隋煬帝楊廣聽信讒言,殺害忠良,窮兵黷武,致使民怨沸騰。
李淵起兵的消息傳到聽到鄠縣后,李姑娘決心招募更多人,加入她爸爸的反隋隊伍。
當時,鄠縣周圍已有多支相當規模的反隋起義軍,李姑娘以其超人的膽略和才識,積極聯絡他們,以圖收為己用。
胡商何潘仁領導的起義軍,是其中最大的一支,手下有幾萬部眾。李姑娘派家僮馬三寶,首先前去游說何潘仁歸降。馬三寶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家僮,但他秉性機敏狡黠。很快,勢力遠遠超過李姑娘的何潘仁,跟隨馬三寶來拜見李姑娘,做了她手下的主衛。
接下來的三個多月時間里,李姑娘又連續收編了李仲文、向善志、丘師利等領導的起義軍,勢力大增。
在此期間,隋廷不斷派兵攻打李姑娘??衫罟媚锊坏受姶驍×嗣恳淮芜M攻,而且勢如破竹,連續攻占了戶縣、周至、武功、始平等地。
為了吸引更多人加入,李姑娘“乃申法誓眾,禁剽奪,遠近咸附。”
由于李姑娘令出必行,這支由女人做主帥的軍隊,軍紀嚴明,人人都對她肅然起敬。
在亂兵蜂起、老百姓避之不及的年月里,李姑娘率領的這支軍隊得到了廣泛擁護。老百姓將李姑娘稱為“李娘子”,將她的軍隊稱為“娘子軍”。
沖著娘子軍的威名,很多人都投奔過來。不久,李姑娘“勒兵七萬,威振關中。”
眼看李姑娘在后院坐大,隋廷不能忍了,派出關內討捕大使屈突通率重兵圍剿,但每次交鋒,都被李姑娘的娘子軍擊敗,連吃幾場大敗仗。
與父合兵攻入長安 代隋建唐榮封公主
李姑娘率領的“娘子軍”風生水起,而誓師反隋后的李淵,一路揮師南下,也是勢如破竹。
究其原因,當時隋煬帝楊廣遠在江都(今江蘇揚州),關內隋軍力量薄弱;而中原地區,瓦崗軍與隋朝大將、援洛大軍總指揮王世充激戰方酣,都無暇西顧。
李淵父子渡黃河后,對駐守河東的隋將屈突通圍而不攻,迅速向西南挺進,進入關中。
這時,李淵知道了女兒李姑娘和“娘子軍”的消息,對女兒為他在關中打下的一大片地盤感到欣慰。他立即派女婿柴紹帶了幾百騎兵,去與李姑娘會合。
幾個月不見,妻子李姑娘不僅安然無恙,還建立了自己的軍隊和地盤,柴紹真的是又驚又喜。不過,兩口子沒有過多纏綿,很快,李姑娘挑選了一萬多精兵,與弟弟敦煌郡公、右領軍大都督李世民會師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長安。
有趣的是,柴紹屬于李世民的部下,他和李姑娘夫妻二人各領一軍,各有各的幕府(指揮部),時人都很羨慕。
大業十三年(617年)十一月,李淵大軍攻入長安。初九,李淵宣布遙尊表弟隋煬帝楊廣為太上皇,擁立隋煬帝楊廣的孫子、元德太子楊昭第三個兒子、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是為隋恭帝。
隋恭帝楊侑進封李淵為唐王、大丞相、尚書令,以他的長子李建成為唐王世子;次子李世民為京兆尹,改封秦國公。李姑娘的丈夫柴紹,則被進為右光祿大夫,封臨汾郡公。
義寧二年(618年)三月,隋煬帝楊廣在江都被禁軍將領宇文化及等人兵變殺死。五月,隋恭帝楊侑被迫禪位于李淵,李淵正式即皇帝位,國號唐,建元武德,定都長安,是為唐高祖。
不久,唐高祖李淵立長子李建成為皇太子,封次子李世民為秦王。
功勞卓著的三女兒李姑娘,則被李淵封為平陽公主。因為平陽公主獨有軍功,每次遇有賞賜,她的都要比其他姐妹的豐厚。
平陽公主的丈夫柴紹,則官拜左翊衛大將軍。
大唐初立丈夫遠征 固守山西留娘子關
唐朝建立之初,唐高祖李淵控制的疆土只限于關中和河東一帶,他的四周都是敵人。隨后,李淵父子開始了統一全國的戰爭。
平陽公主的丈夫柴紹,跟隨秦王李世民參加了一系列戰爭,包括平薛舉父子(淺水原之戰),破宋金剛,敗王世充,擒獲竇建德飛洛陽、虎牢之戰等,屢立戰功。后來,柴紹被封為霍國公,賜食邑一千二百戶,并轉為右驍衛大將軍。
平陽公主也沒有閑下來,她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防守大唐龍興之地——山西,駐守的地方就是如今的娘子關。
娘子關位于今山西省平定縣東北的綿山上,為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葦澤關,因平陽公主率數萬“娘子軍”駐守于此,才更名娘子關。
山西是中原和關中地區的屏障,無山西則中原和關中不穩,平陽公主率軍駐守娘子關,目的就是為了防止敵人從這里進入山西,對關中地區造成威脅。
嚴密布防強敵環伺 倍軍來襲米湯退敵
平陽公主率領娘子軍駐扎娘子關后,憑借天險,修筑工事,嚴密布防,不給敵人可乘之機。
當時,山西周邊主要有三股勢力:劉武周、宋金剛和竇建德余部劉黑闥,他們經常勾結突厥,對山西發動進攻。
有一次,劉黑闥率部大舉進攻,平陽公主眼見敵人來勢兇猛,一面向太原告急,一面指揮娘子軍嚴防死守。
面對數倍于己的劉黑闥軍隊,平陽公主清楚自己的兵力不足,心急如焚,娘子關的情況十分危險。
平陽公主在城樓上邊踱步邊想對策,同時極目遠眺,等待著援軍的到來。忽然,她看見遠處田野上豐收在望的谷子,頓時有了主意。
平陽公主下令城內軍民立即收割、架鍋、用新米熬制米湯,米湯熬好后,平陽公主又令部眾乘夜色,從關上全部倒入關前的溝壑中。
次日,娘子關前溝壑中米湯橫溢,黃一片糊一片,劉黑闥的前沿哨兵發現后,疑為馬尿,急忙報告主帥。
主帥出帳觀望,只見城樓上旌旗招展,軍民喊聲震天,戰鼓擂動,便錯誤地判斷援兵已到,由于害怕中了埋伏,最終不戰而退。
待得知此乃平陽公主的疑兵之計時,太原的援兵已到,劉黑闥等人只能望洋興嘆了。
軍禮下葬死亦榮光 首獲謚號名至實歸
唐朝武德六年(623年)二月初,平陽公主去世。之所以會記上這一筆,主要是因為她的葬禮與眾不同。
據史書記載,在平陽公主的葬禮上,“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輅、麾幢、班劍四十人、虎賁甲卒”;這哪里是葬公主,分明是葬一位將軍?。?/p>
當時朝中禮官就提出,說女人下葬用鼓吹與古禮制不合,唐高祖李淵霸氣反駁:“鼓吹,軍樂也。往者公主于司竹舉兵以應義旗,親執金鼓,有克定之勛。周之文母,列于十亂;公主功參佐命,非常婦人之所匹也。何得無鼓吹!”
于是,唐高祖李淵最終破例以軍禮下葬女兒平陽公主,而這也是中國古代唯一一個由軍隊舉殯的女子。
后來,唐高祖李淵還給平陽公主上謚號為 “昭”,這就是后世稱她為“平陽昭公主”的由來。
平陽公主是唐朝第一位死后有謚號的公主,這個謚號也不簡單,按照謚法,“明德有功曰‘昭’”,不要太貼切!
悅史君點評:在我國古代,父子、兄弟起兵打江山的,不再少數;而像平陽公主一樣,女兒來統領千軍萬馬,為自己的父親稱帝建功的,她卻是第一位。應該說,平陽公主的才識膽略,一點都不遜色于她那幾個功勛卓著的兄弟們。
明朝文壇“后七子”之一、南京刑部尚書王世貞,曾專門為平陽公主寫過一首小詩,悅史君認為非常貼切:“夫人城北走降氐,娘子關前高義旗。今日關頭成獨笑,可無巾幗贈男兒。”客觀來說,她是一個真正的巾幗英雄!
親愛的悅友,讀完后記得分享喔
您的分享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