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C是個27歲的理發師。他說:“我今年不打算回家過年了。父母催得厲害,我不敢回家。前兩年我都是懇求鄰村的女同學假裝我的女朋友去我家,蒙騙過去的。”“每次過完年我就離開家了,一整年幾乎不回去。電話里只要聊到什么時候結婚,我就找個理由把電話掛了。能躲就躲吧。”
小E是個30出頭的高收入單身白領,平時很陽光爽朗,性格溫和。但是只要父母一提到婚事,他就像被戳破的氣球,情緒激動得無法控制,常常是激烈爭論一番后摔門而去,留下長吁短嘆的父親和低頭抹淚的母親。面對父母的干涉,他感到氣憤又無奈。矛盾的是,他也常常內疚于自己對待父母的粗暴態度。
小H是個30幾歲的單身女經理。面對家長的催婚,她一臉愁容。“我也想結婚,可是的確是沒有遇到喜歡的啊!我覺得結婚要有愛情吧。”“我自己也很焦慮。我也感到孤獨,也想有個依靠。有時候爸媽話說得很重,我聽了很難過,但只能晚上一個人在被窩里偷偷地哭。”“如果明年還沒遇到自己喜歡的,我應該會按照他們的標準找個合適的對象結婚吧。”
父母為什么會催婚?
面對長輩的催婚,單身的子女們或多或少都會感到壓力。當然,每個人的反應各不相同,比如小C躲避,小E發怒,小H則是哭。有人會說,那就找個對象結了吧,事情就解決了。表面上,問題的焦點在于“結不結婚”。然而,深挖事情的本質,就會發現雙方的矛盾遠不是“結不結婚、找誰結婚”那么淺顯。現在讓我們來探究一下,到底是什么力量造成了催婚的拉鋸戰?
從長輩們的角度——
事件:子女在適婚年齡還保持單身
思想:什么年齡段做什么事、不結婚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單身的人很孤獨不幸、沒家庭的人生沒有意義、感情可以慢慢培養
情緒:焦慮、悲傷、憤怒
行為:嘮叨、指責、逼迫
“什么年齡段做什么事”“不結婚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單身的人很孤獨不幸”“沒家庭的人生沒有意義”“感情可以慢慢培養”等等是社會演變逐漸累積的集體意識。不論是否真實,這些信念已經固化在大部分人們腦中。已到適婚年齡的子女們單身的狀態,讓持有這些固著信念的父母們的安定感被打破,內心產生焦慮感。焦慮是一種很不舒服的感覺,父母們沒有能力自己消除這種不適感。適婚子女們的單身狀態一再觸發他們的焦慮機關。于是他們將焦慮的原因歸結到子女身上,認為是子女們不結婚導致了他們這種焦慮,并為子女們的“不孝”感到很悲傷,甚至憤怒。他們試圖通過控制子女行為來維持外部環境的穩定及內心的安定感,于是對子女采用的手段,從輕微的嘮叨、到中度的指責、繼而到重度的逼迫。
然而,子女即使按照父母的要求結了婚也無法“從此過上風平浪靜的生活”。只要子女們在今后生活中的行為違背了父母過去累積的信念,父母們就會習慣性地歸因在子女身上,并軟硬兼施地要求子女做出改變。除非父母們自己能意識到,要消除內心的焦慮必須調整自己的信念。
面對催婚,你感到有壓力嗎?
子女們似乎大都理解父母的心情,同時也感到很無奈,自己并不是主觀上想要讓長輩們操心。但他們也不明白問題到底出在哪兒了。難道遇到自己合意的人再結婚是錯的、是件奢望的事嗎?長輩們為什么就不能理解自己的心情和處境呢?甚至有人會覺得,這真是個糟糕的環境和時代。他們自己內心也充滿了懷疑和不確定。面對父母長輩的催婚,他們感到反感,悲傷甚至憤怒,過激的逆反言行又讓他們事后感到內疚,有時他們也會考慮用犧牲自己的一些原則來盡早結束這場耗費心力的拉鋸戰。很多看似美好的愛情不也離婚收場嗎?也許聽父母的話才是真正的幸福?
面對來自父母長輩的壓力以及自己內心的搖擺,你是不是像小C、小E、小H那樣,或躲避、或沉默、或哭泣、或發怒、或順從呢?現在讓我們來探究一下子女們對催婚倍感壓力的深層原因吧。
從子女的角度——
事件:父母長輩催婚
思想:長輩思想太保守、父母是好意、社會不寬容、這是時代造成的問題
情緒:焦慮、反感、悲傷、憤怒、內疚
行為:躲避、沉默、哭泣、反擊、順從
其實,長輩催婚只是個觸發點,子女們心中本就存在各種疑慮和不確定才是各種情緒和行為爆發的真正原因。誕生于新一代的人們產生了新的觀點,但同時也繼承了上個時代的集體意識。他們一方面攜帶著新時代內在自發的觀點或信念,另一方面又認同和保持著父母及傳統社會的舊有信念。當一個人腦中同時存在兩條以上不相容的信念時,焦慮與痛苦就產生了。
以小H為例,她在潛意識里一方面認同“什么年齡段做什么事”“單身的人很孤獨”,一方面又認為“結婚要有愛情”。她的焦慮感著隨著年齡增大而不斷加強。當自己愛的人遲遲不出現時,她被迫面臨要么放棄“什么年齡段做什么事”“單身的人很孤獨”的早就深植于心的觀念,要么放棄“結婚要有愛情”的信念的抉擇。當小H沒有意識到是內在的信念沖突造成了自己的焦慮時,她就會認為是社會壓力過大、父母不理解自己,在情緒上感到憂愁、苦悶、悲傷,在行為上考慮順從習俗。如果小H不把壓力歸因到社會和父母身上,而轉向內在,去覺察自己的信念,她就能審視哪些信念是發自內心、對她真正有益的——比如“什么年齡段做什么事”有統一標準嗎?“單身的人很孤獨”是絕對的嗎?“結婚要有愛情”是必須的嗎?從而選擇她所需要的,清除掉她所不適用的信念。信念是思想、情緒和行為的指針。當小H對自己持有的信念已經很了解,她的思想和情緒就會比較穩定,也會做出符合自己本意的、負責任的決定和行為。
如何自如地應對催婚?
既然壓力并不是真正來自于父母和外界,而是源自個人自己內心的困惑和混亂。那么怎么做能更自如地應對催婚呢?
首先,把力量收回到自己內在。把“催婚”看成是個中性的事件。“催婚”的確讓你難受了,但不一定是件壞事。在思想上,不要再把自己情緒混亂的責任歸結到時代、社會、長輩或父母的等外在的、自己不可控的人和事上。如果你有這樣讓自己感到無能為力的思想閃現在腦海中,觀察它就可以了,但不要急于去認同它。即,當你發現自己抱怨父母、長輩、社會在給你施加壓力時,對自己的這些念頭保持覺察。因為這些念頭會讓你把自己自然地歸類為受害者,而讓你失去主動控制局面的力量。
其次,把注意力放在你的情緒上。聽見七大姑八大姨又再palapala,你開始反感了嗎?你很想怪他們多事。請把意識收回來,參照第一條,不要歸結為他們的錯,是你內在的焦慮點被他們踩爆了。去感覺你的情緒。然后問自己為什么你會反感?為什么你會悲傷?為什么你會憤怒?慢慢地,你可以一邊在體驗反感、悲傷、憤怒的情緒,一邊得到更接近真實的答案。比如,他們說你“過了這個年齡就找不到好對象了”,“你會孤獨到老死”,“愛情不能當飯吃,條件合適最重要”“沒有家庭的人不會幸福”。“你已經是個老姑娘了,你越來越老了”。“別人的孩子都上小學了,你以后會跟不上同齡人”。你對這些話產生了強烈的情緒反應,是因為你在懷疑你自己,你自己也認為這些觀點是真的。去找到你自己都信以為真的那些觀點,那些才是你感到焦慮的真正原因。
最后,清理掉那些讓自己焦慮的信念。像整理房間一樣,通過對情緒、思想的捕捉和觀察,一條條地找出并清理掉那些阻礙你獲得內在穩定感的信念。(甚至有些相當經不起推敲的信念,卻仍然殘留在你的腦中。)當你內心真的很篤定,無論處于哪個人生階段、哪種生活形態,你都很幸福時,你的思維和情緒就會完全不受外界評論的影響。那時,你將輕松自如地面對各種場合,真正成為自己人生航船的掌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