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空間留給世界,把時間留給自己。
這是一本寫給孤軍奮戰者的書。從個體角度探討美好人生與美好社會的可能性。作者相信美的激情是人神性的基礎,有關苦難與荒誕的態度上,對個體境遇充滿溫柔同情,歡樂與痛苦是人命運花園里的一草一木,有著相同的力量。
在這里,西西弗斯式徒勞是幸福的。當活著的人看見活著,他推動的不只是大地上的石頭,更是天空中的玫瑰。而真正的慈悲,除了面向眾生的犧牲,也包括了對自我的成全。
這世界上,有些美妙是無法解釋的,就像我無法解釋為什么懷念某個大雪紛飛的清晨和黃昏。
人生如借,所幸還有音樂。音樂是我在人間經歷的最奇妙的事情,那些美好的音符一直在精神上養育我,豐富我。那些源自心靈深處的寂寞,犧牲與歡喜,直接通向的與其說是愛,不如說是人的神性,而這種神性正是基于深藏人心中的美的激情。
作家路橋在未央歌里,記錄了他在西南聯大的生活:
看雨景要在白天,看她跨風越嶺而來,看她排山倒海而來。看她橫掃著青松的斜葉而來,看她搖撼著油加利樹高大的軀干而來。再看她無阻無攔,任心隨性飄然而去。聽雨要在深夜,要聽遠處的雨聲,近處的雨聲。山里的泉鳴,屋前的水流。要分別落在卷心菜上的雨,滴在沙土上的雨,敲在紙窗上的雨,打在芭蕉上的雨。要用如紗的雨來濾清思考,要用急驟的雨催出深遠瑰麗的思想之花。更要用連綿的雨來安撫顛躓的靈魂。
正因為,人世間還有這般錦繡溫潤的生活。人生才值得期待,而和平也才有意義。
這世界最不易被征服的,是內心有美的追求的人。
當一個人對所愛的人或者未竟的事業抱有一份責任心,他就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能力生命。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套善惡分水嶺,最后做了什么,關鍵還是個體的選擇,不只是環境的逼迫。
人并不需要每時每刻都去講道理,最好的道理是生活本身。所以與其憂愁,不如歌唱。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并不全然是為所謂時代進步而來的,即使是一個上山打虎的人,也會欣賞沿途的風景。
所謂成長,就是不斷遇見理想中的自己,這個自己不是在遙遠的未來等你,而是深藏于你的辛福,只等著時間與機緣的大風,吹去上面的塵埃。
一個人為實現自己的利益而個人奮斗,不僅光彩,而且可以塑造他的靈魂。
真正的慈悲,亦是對人對己的雙向成全,既不無視他人的痛苦,也不逃避自己的人生責任。詩人辛波斯卡說,一個人可以爬上山丘,屏住呼吸,卻無法像玫瑰一樣生出枝葉,長成樹叢,因為只有玫瑰才能盛開如玫瑰,同樣每個人都只能按自己的方式綻放人生。
生而為人,我們只能在自己尚能控制的時空里生活,并由此,改變個體乃至時代命運。明代思想家呂坤說,亡我者我也,人不自亡,誰能亡之?
博爾赫斯說,我寫作不是為了名聲,也不是為了特定的讀者,而是為了光陰流逝使我心安。
世界給我的最大的慈悲是,除了人我別無身份,除了美我一無所知,疏遠誰也不要疏遠自己,唯有你與自己共度一生。而我能夠回報這個世界的,就是帶著幾粒慈悲和玫瑰的種子,真實的生活。
羅曼羅蘭說,當我走到生命的盡頭時,我將要說,祝福吧,安靜的休息!安息吧,我的腦袋!安息吧,我的雙腳!你們都辛苦了,走過的道路是艱苦的,坎坷不平的,可是無論如何,那是一條美好的道路,在那條道路上,即使一步一個血跡,也是值得的。
尼采說,與怪物戰斗的人,應當小心自己不要成為怪物,當你凝視深淵,深淵也凝視著你。
我希望在未來歲月中,你能時不時的遭遇不公,唯有如此,你才能懂得公正的價值。我希望你嘗到背叛的滋味兒,這樣你才能領悟到忠誠之重要。我希望你們偶爾運氣不佳,這樣你才會意識到機遇在人生中扮演的角色,從而明白你的成功并非天經地義,而他人的失敗也不是命中注定。當你偶爾失敗時,我愿你的對手時不時的會幸災樂禍,這樣你才能懂得互相尊重的競技精神的重要。我希望你們將會被忽視,這樣你們才會知道聆聽他人的重要性。我還希望你們遭遇足夠的痛苦,來學會同情。
這是2017年7月美國首席大法官,約翰羅伯茨送給16歲兒子,所在學校畢業生們的祝福,簡而言之,我祝你不幸而痛苦。
鉆石明亮的堅韌可以被打磨得完美,但它并不生長和孕育。與此相比,正如納斯鮑姆所認為的,人實際上更像是一顆渴望繁盛的葡萄藤,在聰慧而公正的人當中,就會茁壯成長,直達那清澈的藍天。而作為一棵葡萄藤,人同樣應該直面自身的脆弱性和不完整性,擁抱那些豐富的情感,包括痛苦,憤怒,羞愧和厭惡。!
人群能讓我找到方向,卻不能讓我找到美,我是遠離人群的社交家,尋常獨處的時候其實更快樂。
王爾德說,你只要做你自己,因為他人已經有人做了。
真正的自由社會是人們既有積極自由,如說不的自由,又有消極自由,如不說的自由,而今日社會最糟糕的情形,可能是由于上述兩種綜合征的存在,該爭取的積極自由不去爭取,該捍衛的消極自由不去捍衛。與此相反,最好的狀態是,勇敢者推動積極自由,懦弱者捍衛消極自由。二者相加而不是相減。
卡耐基說,一個人帶著巨額財富死去,是可恥的。
什么才是人能永遠擁有的東西,無外乎個人的經歷,感受和思考,是他們構成了我們存在的基礎。我們擁有的只是存在本身,讀一本書,聽一首歌,看一場戲劇,與人交談或者出門遠行,都是為了豐富你內心的持久的私,而且這是一種自足的,與世無爭的私,是任何人奪不走的。
我所擁有的,就是我所經歷的一切。
關于人生
羅曼羅蘭曾經在《約翰克里斯朵夫》中這樣寫道,多數人在二三十歲,就已經死了,他們變成自己的影子,不斷重復以前的自己。的確,很多人是20歲死了,80歲才埋。這話看似刻薄,其實十分深刻。在中國,多少人在30歲時就覺得人生大局已定?而在美國,70多歲的人還在競選總統,創辦公司,仿佛人生剛剛開始。
我相信人的一生是身體下坡,靈魂上坡的過程,但我走到時間的盡頭,我愿我的一生,每一時有每一次的領悟,每一歲有每一歲的江河。
無論你在哪里,無論你現在職位是什么,重要的是你自己的心態,是你最在乎什么。如果你真的決定投身于某個行業或某項事業,你就要認真起來,你要慈悲的面對你的心,你要善待自己的選擇。
讀書是為了享受他人的思考,同時也激發自己的思考。
王爾德說,人生有兩個悲劇,一個是想得到的得不到,一個是想得到的得到了。
悲觀的理由
沒有悲觀是危險的,正如一輛車沒有剎車。在一個充滿正能量的社會,當有人勸你,不要悲觀的時候,他也可能只是讓你不要有自尊,并放下理性,去做他樂觀的奴隸。
愿仁慈是我最初與最后的避難所,那些不能寫給今天的,就讓他寫給未來。
為人父母者,有責任發現并保衛孩子的才華,身負才華者,同樣有責任保衛自己的才華。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才華也許不能給你帶來榮華富貴,但一定可以是你一生最大的興趣與慰藉。你要相信你的才華是屬于你的,再小足夠裝下整個宇宙。
教育的心靈
我非常贊同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里所說的,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的本質是自由生成,而不是灌輸和壓迫。
黑塞有句話說得非常好,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是它們能讓你悄悄成為你自己。
什么是好的教育?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一靈魂的培育,二思維的培育,三是長處的培育。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沒有誰是誰的附庸,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利益思維和靈魂,。教育,不是為了完成上一代人對下一代人的奴役,而是為了讓下一代,有更多的創造和自由。教育,不是為了實現上一代人的理想,而是讓下一代人能尋找自己的理想,并有機會實現理想。
真正的教育,是一束光交匯另一束光,真正的教育不是壓迫,而是成全。
不要在一些無謂的事情上浪費時間,在他人的口水里撐船,就算開了個泰坦尼克號,也是注定要沉掉的。
好好完成自己的議程設置,安心做自己的事情,不要只是跟著人群走,不要在日復一日的熱鬧里播種一生的荒涼。
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說過,永遠不要懷疑一小群忠誠的有思想的公民可以改變這個世界。的確,這是唯一不變的真理。"如果沒有一個高質量的精英階層,就不會有美國的制憲會議及一錘定音的美國憲法,;如果有一個高質量的精英階層,中國社會恐怕早就走出了改朝換代的歷史怪圈兒。
托斯妥耶夫斯基說,我只擔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