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廣受好評,卻一直沒有看過。看到電影院在放同名電影,就毫不猶豫的去看了。
片子中故宮各位修復文物的師父,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性格迥異,但是對文物的態度卻非常一直,令人敬佩、感動和深思。
人和物的關系,屈峰師傅說的最好,字字珠璣,就原文摘錄下來。
“文物其實跟人是一樣的,你看,我們從過去最早的時候說,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塊破石頭,它有什么德性啊,但是中國人就能從上面看出德性來。
所以中國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個人一樣,他是用人的品格來要求這個椅子。
中國古代人講究格物,就是以自身來觀物,又以物來觀自己。
所以我跟你說,古代故宮的這些東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過程中,總是要把自己想辦法融到里頭去。
人在這個世上來了,走了一趟,雖然都想在世界上留點啥,覺得這樣自己才有價值,很多人都一般認為文物修復工作者是因為把這個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價值,其實不見得是這么一個簡單的方面。
他在修這個文物的過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對它的體悟,他上面已經把自己也融入到里頭。
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什么,要文物的目的就是為了要讓它傳播文化,對吧,不是說文物就是為了保留一個物品放在那兒,那沒有什么價值。”
人這一輩子,無非就是人和物、人和人、人和自己的關系。這樣處理人和物的關系,也是處理和古人的關系,也是處理和自己的關系,整個世界都在其中了。不只是結果,整個過程中都在交流和體悟。每一刻都和物與人發生著聯系,都連接著時空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多么豐盛的人生!
我們該怎么處理和物的關系呢?斷舍離是一種處理和物品關系的思想和方法,或許可以從這里開始應用、體驗。我們不會做師傅們同樣的工作,但是我們可以更用心的對待我們的工作對象,以自身來觀物,又以物來觀自己,構造我們和物、人、時空的和諧關系,在關系中產生價值、豐富我們的人生。
片子的節奏緩慢,線索零散。但是也無妨靜下心來,欣賞體會師傅們的工作生活狀態。慢慢的看到下半場,也開始適應了片子的慢節奏和線索散亂。電影看完,忽然在想,我們以前的生活是緩慢的、平淡的,進入電影院希望看到激烈的、節奏快的故事,體驗不同的世界。當節奏越來越快,世界越來越焦慮,平靜不在屬于日常生活,我們是不是只能到電影院里來體驗一下緩慢和平靜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