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柯維說:
“與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視不同個體的不同心理、情緒與智能,以及個人眼中所見到的不同世界。
統合綜效的精髓就是判斷和尊重差異,取長補短?!?/i>
我認同。
當今社會道德與信仰極度缺失,集中表現在沒有安全感、自我防御意識超強,針鋒相對,自私自利,自我封閉,權術玩弄,占有欲旺盛,隨意判斷和評判,對他人缺乏尊重、慈愛、坦誠、信賴。
在自我封閉的情況下,就不可能敞開胸懷,既不能接納他人,也無法接納自己。
高效能的成功者,沒有一個是閉門造車的人。
愿意健康地接納他人的人,往往是對自己有信心的人。接納,并不意味著純粹的模仿。而是在取長補短的基礎上,進行創造。
坦誠總是與風險相伴,但是,也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看來,坦誠的程度,從某種層面上,也代表著心理成熟的程度。
從心理咨詢師的角度而言,坦誠相待是能夠推動心理咨詢獲得成效的重要技術之一。
一個對來訪者不夠坦誠的心理咨詢師,TA就不可能使用自我暴露技術,而自我暴露技術,是最容易達到同理與共情的。
一個對咨詢師不夠坦誠的來訪者,咨詢師很可能從來訪者遮遮掩掩的內容中無法得到高價值的訊息。這對推進咨詢進程和咨詢效果是無益的,甚至可能會成為咨訪關系中很大的障礙。
從我個人的工作經驗當中,我發現,當你決定同一個人或者幾個人團隊合作的那個時刻開始,你應該盡量放下心中的戒備,同時做好包容不同聲音不同意見各種分歧的準備,盡量以誠相待,這樣可以最大程度上降低溝通成本,發揮統合綜效。
說到底,坦誠源于信任,信任源于之前已經有了一定基礎的信用。若信用為正,則坦誠不難;若信用為負,坦誠免談。
可見,要達成“高效能”,必是一系列習慣與人際交往之間幾個正面要素積極配合的結果,如坦誠、信任、尊重、慈愛、同理心等等。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是舍得和不懼風險。
很簡單,如果不舍得或害怕風險,尤其害怕承擔責任,就不具備合作的心理基礎,就不可能做到坦誠等種種,更不可能有“共贏”的思維。
無論在工作、家庭,還是在學習、社區等形形色色的生活場域中,我們經常會遇到與自己意見相左的人或事,挑戰與對抗阻力常常會令我們徒生煩惱、疲憊不堪。
因而,與其對抗阻力,不如化解阻力。若要促成阻力向動力的轉化,需要開誠布公、坦誠相待。
我們太習慣了劍拔弩張的狀態。哪怕把心稍微松弛一點點,就會有千萬匹草泥馬在胸中奔騰,我們無不焦慮地想:“我會不會受傷害?”
為了不想感受這焦慮的滋味,抱著“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的心態做各種狐疑、各種猜測。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下,自然是無法坦誠的。
所以,我建議,當感覺眼前的路行不通時,最好低頭看看,是不是自己的心箍得太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