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啟發問題:“好朋友熱情的向你推薦一個課程,你是報還是不報呢?是怎么考慮的呢?”
這個問題表面是報不報課程,本質上是怎樣決定是不是要報名的問題。
這個跟買東西一樣,有理性的消費者,有感性的消費者。
我們對于某些東西的興趣實際上只是一時興起而已,這個時候直接買了就是感性的,若是能過幾天再想想,可能就不想買了。
而有些東西,是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客觀存在,他不會隨著我們的心情好壞發生轉變,這就是本質上的需求。
但是這個時候也不應該直接就付款,還要看看我們是不是真的能立即使用,或者有沒有精力去使用,這個就是我這個自以為很理性的消費者的一個漏洞?。
比如今年我報名的英語課程,和記憶課程,目前學習已經中斷一個星期了,但我依然覺得這兩個課程是我客觀需求,只是沒有考慮自己的精力是否能真正將課程學好并堅持到底,我只考慮到自己需要,卻忽視一切可能有的障礙,確實是掩耳盜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