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讀蔣勛是他的《吳哥之美》,只覺得他的文字太過于矯情,有點過火的矯揉造作。無意間從公共書架上翻到一本《舍得舍不得》沒注意作者,但是發現似乎可能我對蔣勛有點“偏激”了,也許是這個禪意的名字吸引了我的注意吧,從字里行間還是看得出蔣勛的知識背景和文化見識的,作家的稱號當然是當之無愧的,只是沒想到這本書的意境卻很像白落梅的風格,寫詩寫畫寫與佛有緣的時光,散文中帶著些談談的哲理,這里中又有種裊裊的禪意。要是他的文字有白落梅讓人喜愛的話,就更好了。
1.光
20世紀以后,高度工業化,人們過度的照明驅趕,走了自然的光,居住在城市里,其實沒有太多機會感覺到月光,使用蠟燭的機會也不多,張九齡的“滅族憐光滿”只是死去的五個字,呼喚不起心中的震動。
漢字文化圈里有“上元”“中元”“中秋”,由于夜光的圓滿記憶有關,上元節是燈節,是元宵節,是一年里第一次月亮的圓滿,中原爵士月蘭盆節是普渡,是把人間一切圓滿的記憶分享給死去的眾生,在水流中放水燈,召喚漂泊的靈魂,與人間共度圓滿,圓滿,不只是人間記憶,也要不布施于鬼魂。
光的圓滿還可以這樣找回來嗎?島嶼上的城市大量用現代虛假丑陋,夸張照明,殺死自然光,殺死月光的圓滿幽微,殺死黎明破曉之光的絢麗蓬勃浩大,殺死黃昏夕暮之光的燦爛壯麗。
光被誤讀為光明,以對立與道德上的黑暗。膚淺的二分法,鼓勵用光明驅趕黑暗。一個城市徹夜不熄的過度光照,使樹木花草,不能睡眠,使禽鳥昆蟲不能睡眠,改變了自然生態,黑暗不見了,許多生命也隨著消失了。
2.森林
森林里走久了,很容易發現自然中生命的循環。一株新生的松柏,它的根須下總是撲倒著一株巨大的古書。有時候新樹已經長成一人合抱粗細,下面的枯樹腐朽風化,碎成木渣微塵,初看以為是土丘,仔細辨認是一株死去的巨木,把身體浮華的養分供給給一株新樹成長。
自然的原始森林,其實不是只供游玩休閑,也許更重要的意義使讓遠離自然的現代人重新再做一次生命的功課吧!
3. 創作
在創作領域久了,人人都想表現自我,生怕不被看見,但是藝術創作,其實像修行,能夠安靜下來,專注在面前一個小物件,忘了別人或連自己都忘了,大概才有修行藝術這條路的緣分吧。藝術創作,還是在人的品質吧,沒有人憑著提交技術表現,夸張喧嘩,距離美也還太遠,弘一大師說,是先器識而后文藝,也就是這個意思
4.愛
《愛》整部影片,在講恩愛緣分。因為愛結得如此深,雙方也都要受苦。愛比恨更難解脫。對別人恨,別人恨你,只要不報復,也就解脫了。愛,卻很難了。你愛一個人,一個人愛你,都可能是幾世幾劫的纏縛,像臉上的黑痣,那么觸目驚心。據說入在巨大車禍的驚駭中會暫時失憶,所以,失億也可能是一種保護嗎?保護肉身不要受過于強烈的痛,保護肉身不要受過于強烈的發取有恨的撞擊。
5.美
老子很早就發現了:“美”,竟然是“非美”。老子說:“天 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世俗大眾遵奉美為美,附庸美,使美成為俗濫的、千篇一律的流行,美便失去了創造性的意義。美沒有了特立獨行的個性,美失去了風格的典范,美不再是美,如此的美,斯惡矣。
沒有比老子這一-段“非美學”的論斷更精辟的。他看到了俗不可耐的附庸風雅,看到喪失了真正生命力的涂脂抹粉,看到扭捏作態的東施顰,對天下俗眾皆知的“美”,嚴厲地指斥為“斯惡矣”。
美,不是遵奉與模仿。美是一種癡。知道了知識的不足,知道了理性的貧乏與脆弱,知道一切定義與條理的荒謬。癡絕的生命,長嘯而起,山鳴谷應,在文明的絕境使歷史俄進出血淚。我們很難理解阮籍為什么走到荒山去,在窮絕的山路上放聲大哭。
我們很難理解陶淵明的琴為什么一根弦都沒有。他在這張素琴上錚而彈,他說:“但識琴中趣, 何勞弦上聲?!蔽覀兒茈y理解嵇康的《廣陵散》,難以理解他“手揮五弦,目送歸鴻”的傲氣與悲涼。我們難以理解,他走向刑場時的罪名:“ 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輕時傲世,不為物用,無益于今,有敗于俗。夕陽在天,人影在地,我們或許曾經是圍觀嵇康行刑的觀眾之一,我們還是難以理解一個孤獨走向死亡的音樂家的傲氣與悲涼。三千太學生求教《廣陵散》一《廣陵散》是傳說中最美的音樂,但是,嵇康在刑場上仰天大笑,他說:“《廣陵散》 于今絕矣?!泵?不是一種學間;美,是一一種癡。癡到了極處,血淚迸濺,圍觀的人中并無-一人知道那笑聲的荒涼。有一一個時代,美,都-- -隱匿著,成為非美。癡仿佛是更深情的一種理性,一般知識達不到的理性,一種專注,一種凝視,一種前世宿命中注定、無法逃離的糾結。
……
實在沒看完,蔣勛的文字對我來說太過于矯揉造作,文章那是散的沒話說。也許不是很適合我的胃口吧。這也是第一次讀一半棄置的書,也算是個紀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