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吃過最好吃的面條,不是蘭州拉面、陜西臊子面、生日長壽面,而是在成都萬年場,那一碗熱氣騰騰雞蛋面。那一次,單位安排去成都出差,結束一天的行程,已是深夜十點。趁著夜色,我行色匆匆,去萬年場,探訪素未謀面的阿江老師。
阿江老師剛剛結束16年的西藏軍旅生涯,帶著一身的寫作成就,回到故鄉成都。之前,我被他筆下的喜馬拉雅故事深深打動,才有幸結緣,認識這位“靈魂貼著西藏地平線獨語寫作者”。
阿江老師比我年長,這場期盼已久的見面,一個簡單的擁抱,化解所有的隔閡和陌生。很難想象,有著截然不同的背景和經歷,那個夜晚,我們卻能談到星星都快睡著了。眼皮停息打架,嘴巴卻還在蠕動著,發出不著邊際的只言片語。
第二天一早,我在阿江老師的臥室醒來。知道我要趕早上路,阿江老師早早已起床。遠遠看到他在廚房里,貓著步子,輕手輕腳舞動鍋碗瓢盆,生怕吵醒還在熟睡的我。
那道被燈光拖長的背影,像是父親,又像母親,那么熟悉。全然不覺得,我是在故鄉千里之外的成都,是和阿江才剛剛見面幾個小時。
“雞蛋面來啦!” 阿江老師大汗淋漓,兩碗熱氣騰騰的雞蛋面端了上來,青菜、雞蛋、面條,三道鮮艷的色澤暖到了心里,香噴噴的味道已經飄滿了整個屋子。
我面前的那一碗面,份量更足,明顯多了一個雞蛋,就連青菜也多了幾片。阿江老師那雙握過槍、握過筆的手,親手烹制這碗面時,卻無比偏袒眼前這位一個異鄉青年。
筷子夾起面條時,騰起的水蒸氣,模糊了眼鏡鏡片,我躲在鏡片背后,銜著淚把面條吃完。
最堅韌的感動,輸給了最細微的小事兒。一碗熱氣騰騰的面條,質樸無華,迎來的是上路前的熱淚盈眶。
很多年過去了,那碗面條的味道,一直深深地暖在心里。
02
和安妮分手時,周樹內心打翻了五味瓶,舌尖分泌出一股苦澀味。十三年轟轟烈烈的愛情,輸給了生活的平平淡淡。
周樹和安妮從校服走向婚紗,他們的愛情,就差一張結婚證,作為通行證。可這場愛情的長跑,最終敵不過這張紙的阻礙。
畢業后,安妮隨周樹回到家鄉就業,校園同居生活很快過度到了過日子的柴米油鹽。周樹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平時嬌柔可人的安妮,竟然先發制人:“我不會做飯”,寧愿不吃也不肯做。
就是到了周樹家里,周樹的母親在廚房里忙前忙后,無論周樹怎么努嘴,安妮也無動于衷,半點沒有要給她未來的婆婆打下手的意思。
有時碰到單位加班,周樹要晚點回到住處,饑腸轆轆,滿心期待看到一桌香噴噴的晚餐,他甚至考慮要不要去定制幾根蠟燭,營造二人世界的浪漫氣氛。
很可惜,踏進房門,他卻只看到安妮還在若無其事玩手機。不僅等他做飯,還等他買菜,等他洗菜,等他切菜,最后還是等他洗碗。
安妮說,她上班也很累,也不知道你想吃什么,最受不得廚房里的那陣油煙味。
周樹愣在那里,半晌說不出一句話。上升不到柴米油鹽的愛情,滿心期待的驚喜,變為趨為平靜的淡漠。
周樹和安妮分手后不到半年,轉身就和阿歡結婚了。阿歡學歷和顏值都不如安妮,進入戀愛模式后,真正捕獲周樹的,只是一碗桂花紅燒肉。
知道周樹經常應酬,胃不好,阿歡總是有意少做涼菜,還專門到中醫那里,要了一份暖胃食譜。
工作稍有閑暇,阿歡就在網上學著戀人食譜,魚香蒸蛋、怪味茄子、蘋果肉餅湯,盡管味道特殊,但周樹還是樂呵呵的,很努力地吃個精光。
偶爾得知,周樹最喜歡母親做的紅燒肉,于是,她去學了所有紅燒肉的做法,還把同學同事請過來試菜,于是有了那道“桂花紅燒肉”。
最打動周樹的,還是阿歡每天早上的愛心早餐,讓他一整天被愛包圍,煎蛋、吐司面包、烏飯燒麥、蝦仁餛飩……從來不重樣。
周樹滿臉疑惑地問阿歡:“為什么我值得你這么做?”
“我的廚藝不高,但為了你,我會努力的,要讓你從飯菜中,品出最平淡最真實的愛!”
原來,真正打動味蕾的,是愛情。愛就是在一起,為你做最好吃的飯菜,就是要和你吃很多很多頓飯。
03
一個雨夜,大雨滂沱,女主人正在屋里給女兒張羅晚飯。
門口突然傳來一陣急促的敲 門聲,女主人打開門。“您好,請問您是張玉蓮的女兒嗎?”一位警察同志扶著一位衣衫襤褸,風塵仆仆連鞋都沒有的農村老婦問道。“媽,你怎么來了?警察同志謝謝你,這是我媽。”女主人趕忙把老婦迎進屋里。
進屋后,老婦沒有一句言語。只是默默的從身后背著的破麻袋里一次掏出一只柴雞,一把小蔥,幾朵蘑菇和幾頭大蒜,便徑直向廚房走去,開始殺雞,擇蔥,剝蒜.....那頓飯做的很費勁,廚房被弄得一團遭。
飯端上桌,外孫女吃了一口就哭了,因為米是夾生的,菜是糊狀的。難得的團聚,她卻只待了一晚。
女主人一再挽留,她卻執意要走......
三天前,張玉蓮還在距這座城市上千公里外的一個小山村里。村頭的公共電話前,傳來了69歲的張玉蓮沙啞但卻充滿關懷的滿嘴土話:“閨女啊,生病了就要好好養身體,多吃點好的,多休息,別恁忙了......”
放下電話,張玉蓮立即回家,抓了家里唯一的一只老母雞放進麻袋,又從自家菜園里摘了小蔥、蘑菇和大蒜,就匆匆上路了。
這是她第一次一個人走出這座大山,她從別人那里打聽到從村里出發到女兒所在的城市,要翻過兩座山,趟過一條河,走近50公里的山路,轉三次小客車然后再做36小時的長途大巴。
來到這個陌生的城市,她很無助。她對這個城市一無所知,她不認識字,沒見過手機,分不清方向......她唯一知道的就是女兒的名字。
在這個城市里“橫沖直撞”了一天一夜,滴水未進,鞋都走丟了,還差點被車撞,她做的這一切的一切,只是想為女兒做頓飯,因為女兒小時候生病了就想吃她做的飯。
等女兒養好了病,決然回家看看母親,當她回到家里的那一刻,她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原來母親患了白內障,眼睛幾乎失明,母親卻一直在省吃儉用,瞞著女兒。
頓時,女兒和母親緊緊地相擁在一起。
母親的心愿最簡單,就是要給女兒好好做頓飯。那種愛,一旦發生,就是傾其所有。
04
“為心愛的人做一份早餐,讓他在奶油香里醒來,不準他說時間很趕,急著上班,我要他一口一口把我的愛吃完……”
趙詠華的這首《早餐》,和她《最浪漫的事》一樣,以一種日常的深情,直抵人心。
我們生活在嘈雜的世界中,卻比任何時候都孤獨。好好吃飯,不僅是關于餐桌,美食,而是關于愛和歡聚。
誰不期待無微不至的關懷,給心愛的人好好做一頓飯,記住的,都是愛的味道。
三個小故事,關于陌生的際遇、戀人的給予和媽媽的飯,樸素、簡單,卻在繁忙而快節奏的生活中,漸漸被人忽略的概念而來——
回到餐桌旁,用心感受關于時光和愛的故事。